写作与碎片化时间

        最近每日写作的任务老是赖账,就快得“拖延癌”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怎样学习”这一块知识自认为可以告一小段落了,但接下来集中学习什么还没拿定主意。另一方面总是没有整块时间去写作,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研究一下碎片时间的合理利用问题。

        其实很多人对碎片化学习是持否定态度的,大名鼎鼎的Scalers,小S就说“碎片化学习是自欺欺人”。他认为碎片的堆砌永远是碎片,学习是反碎片化的。(我对这位仁兄的很多观点都琢磨不透)

        但从我自身的感受和经验来说,碎片化学习是有作用的,作用还挺大。

        首先,我们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学几个小时,效果并不会很好,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番茄钟的设置时间是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大脑能够高效专注的时间就是25分钟。曾经小包子同学说自己学习太累,效果不太理想,我告诉她休息和学习一样重要,她调整后说效果非常好。我以前学习时间一久大脑就有缺氧的感觉,还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小时候营养不良,大脑续航时间有问题呢!

既然25分钟是最佳专注时间,那么很多所谓的碎片时间其实是超过25分钟的,也就是最佳学习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碎片化时间的另一个特点是场景的变换。一会在开车,一会在等地铁,一会在跑步。但这不但不会太影响学习,而且心理学发现,背景对增强记忆很有帮助。在记忆的时候,背景会提供一些帮助日后提取信息的线索。当我想起古典老师讲的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会想到从地铁出来差点撞到一个漂亮女孩。当我想到Scalers的“1000天持续行动”,我会想到精进沙龙的朋友们的有趣反应。这些看似无关的背景,有时候能够帮助更有效地提取信息。当然了,这种提示作用是非常微妙的,时有时无、时灵时不灵。我们无法复制过去的环境,我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唤醒背景环境的提示作用。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变换学习场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现在好像还没有谁完全搞清楚内在的机制。有可能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供记忆利用的背景信息会更多。当然,变换背景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能轻易地被外在的事物分心。

        碎片化学习的特点还有知识的交叉混合学习。我就是经常听完古典的再听宁向东的,然后再听樊登的。如果想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从头到尾学完经济学,再从头到尾学完管理学好呢,还是几门课同时学习好呢?据研究,答案是后者。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找两组孩子扔沙包。一组孩子是练习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朝一米以外的靶心投掷,第二组则练习向两个远近不同的靶心投掷,一个半米远,一个1.2米远,每次投掷都是远近交替练习。到最后测试的时候,心理学家让孩子们朝一米之外的靶心投掷。哪一组的成绩更好?跟直觉相反,第二组孩子的成绩更好,尽管他们从来没有专门练习朝一米之外的靶心投掷。这是因为交替训练强化了他们的动作意识,也就是说,使得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能更加得心应手。体育教练总是会让学生交叉进行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也是这个道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辨别细微的差异,让大脑随时准备应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写作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呢?显然,我之前做得并不好。但我想应该有这么几点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试一试:

一是随时记录灵感和题材,最好用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手机备忘录,可以文字,也可以录音。

二是碎片化时间构思。

三是如果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写作一部分内容了。

总之,利用好宝贵的碎片时间,写作不再欠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4,615评论 25 709
  • 文/鱼筱豆 01 我家有两栋老屋,坐落在长得很像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院里,这个院子是外公外婆家祖传的。一栋是土专房,作...
    鱼筱豆阅读 737评论 15 20
  • 初中生活对尖子生们来说时间永远不够,而对我和小胖来说,是无聊的很! 每天我和同桌小胖时不时来个恶作剧: 在对方背后...
    紫木一叶阅读 418评论 0 1
  • Fred_Freeman阅读 18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