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是生活教育》有感
莱西市杭州路小学 刘春娜
乍一读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有两种感觉:一是觉得文章很短,好像没有多少内容;二是觉得“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都是差不多一个意思,即我们说的生活处处是教育,大社会大讲堂。包括我们每天吃饭、走路、穿衣戴帽都可以说存在着教育。可读了几遍之后,觉得陶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非常明确,内容却如诉家常一般,向我们阐述了生活教育的意义,浅显易懂。查阅了他当时写作的背景,可见陶先生为了让更多的平民都能受到教育,可谓是费尽了苦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即教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总感觉只有把孩子送到学校才能算接受教育,教育孩子的唯一场所是学校,其他都是辅助学校的,与教育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为了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是让学生多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学生可以从中受益,学到很多东西。二是作为老师也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能自己在校园里随地吐痰,开班会的时候教育学生要讲卫生;自己板书乱七八糟,让学生要写一手好字等等。三是多开展德育活动,因为德育活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学生也不会对德育活动那么陌生。四是搞好家庭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形象。不能家长在玩弄着手机,而让学生不准看手机;家长不劳动,而让孩子去做家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老师也任重而道远。
“社会即学校 ”,我觉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正如陶先生所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活到老,学到老。二是学校要从鸟笼里解放出来,把学校当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扩大学校的范围,增强教育的普遍性。陶先生为什么会提出“社会即学校”呢?我觉得他当时很痛恶那些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觉得是“死教育”;又讨厌当时的“小众教育”,觉得人民群众根本接受不到教育。在教育突飞猛进的今天,我觉得应该这样做:一是冲破学校的“围墙”,改变老师那些填鸭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把学生带出校园,走向社会,尽量多开展一些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在节假日,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大好河山;让孩子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多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学以致用,把社会当成大讲堂、大学堂。二是社会和学校要互相利用,互相影响。比如学校家委会的成立、家长讲师团的成立、护学岗的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参与等等都是把学校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教育的社会不是完整的社会,不能够影响社会的教育也不是好教育。
让我们跟随陶先生的脚步,带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做真正的知行合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