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域函数是什么?
他是Kotlin内置的,可以对数据进行一系列变换的函数。他们与集合的操作符非常相似,但是集合操作符只能用于集合的一些变换,而作用域函数可以作用于所有对象,他可以对所有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在kotlin中作用域函数总共有五种,run、with、let、apply、also;我们一一来看他们的作用。
run
var sex:String = "man";
run {
var sex:String = "women";
print(sex); //输出women
}
print(sex); //输出man
可以看到,run拥有自己的作用域,在被run大括号包裹起来的内容里面我们重新定义了性别这个sex变量,并且这个变量只用在run这个作用域里面,离开了这个作用域这个变量便失效了。
目前对于这个run函数看起来貌似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在run函数当中它不仅仅只是一个作用域,他还有一个返回值。他会返回在这个作用域当中的最后一个对象。
例如现在有这么一个场景,用户领取app的奖励,如果用户没有登录弹出登录dialog,如果已经登录则弹出领取奖励的dialog。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来处理这个逻辑。
run {
if (islogin) loginDialog else getAwardDialog
}.show()
这样根据if执行的不同语句,会返回不同的Dialog对象,然后根据返回不同的Dialog对象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操作。
with和其它通用扩展函数
在这里之所以将with函数单独拿出来进行说明,是因为with得用法和其它通用的扩展函数的用法比较独特。在这里我们依然使用run函数来进行对比。对于下面这段代码做的是同样一件事。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一个使用了with(T)函数,而另一个则是使用了T.run函数。
with(webView.settings){
javaScriptEnabled = true
databaseEnabled = true
}
webView.settings.run {
javaScriptEnabled = true
databaseEnabled = true
}
乍一看,其实没啥区别,感觉都一样。但是想象一个场景,假设webview为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我们来改造一下这种场景的代码,
with(webview.settings) {
this?.javaScriptEnabled = true
this?.databaseEnabled = true
}
webview.settings?.run {
javaScriptEnabled = true
databaseEnabled = true
}
这么以来就很明显了,当然是T.run方法会更好,因为我们可以在使用这些函数之前可以进行对null的检查。
对于with也是存在一个返回值,它也是会返回在这个作用域当中的最后一个对象。
let
T.let与T.run两个函数十分相似,我们下面来进行比较来学习一下。
var stringVariable:String = "aa";
stringVariable?.run {
println("字符串的长度为$this.length")
}
stringVariable?.let {
println("字符串的长度为 ${it.length}")
}
在这两段代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T.run函数中通过this来获取stringVariable对象,而在T.let函数中通过it来取出stringVariable对象。当然我们也能够为it重新命名。如果我们不想覆盖外部作用域的this,这时候去使用T.let会更加的方便。
从上面可以看出,T.run 好像比 T.let 高级,因为它更隐式一些,但是 T.let 函数会有些一些微妙的优势:
T.let 可以更清楚地区分所得变量和外部类的函数/成员。
this 不能被省略的情况下,例如用作一个函数参数,it 比 this 更短更清晰。
T.let 允许用更好的命名来表示转换过的所用变量,也就是说,你可以把 it 转换为其他名字:
stringVariable?.let {
nonNullString ->
println("The non null string is $nonNullString")
}
also
在这些作用域中它们都会存在一个返回值。在上面的讲述的run,with,T.run,T.let中它们返回的都是作用域中最后一个对象。当然它们所返回的值是允许和接受者it或者this对象的类型不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扩展函数都是返回作用域的最后一个对象。例如T.also函数。
val original = "abc"
original.let {
println("The original String is $it") // "abc"
it.reversed()
}.let {
println("The reverse String is $it") // "cba"
it.length
}.let {
println("The length of the String is $it") // 3
}
original.also {
println("The original String is $it") // "abc"
it.reversed()
}.also {
println("The reverse String is ${it}") // "abc"
it.length
}.also {
println("The length of the String is ${it}") // "abc"
}
从上面两段代码可以看出T.let和T.also的返回值使不同的。T.let返回的是作用域中的最后一个对象,它的值和类型都可以改变。但是T.also不管调用多少次返回的都是原来的original对象。
对于T.let和T.also都能够进行链式操作,那么我们现在结合一下T.let和T.also的链式调用来看一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原始函数
fun makeDir(path: String): File {
val result = File(path)
result.mkdirs()
return result
}
//通过let和also的链式调用改进后的函数
fun makeDir(path: String) = path.let{ File(it) }.also{ it.mkdirs() }
apply
到目前为止除了T.apply没有使用到以外,根据上面的用法我们可以总结出来这些扩展函数的三大特性。
- 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域
- 它们作用域中的接收者是this或者it
- 它们都有一个返回值,返回最后一个对象(this)或者调用者自身(itself)
由此可想到对于T.apply无非也就是这三个特性。对于T.apply它作用域中的接收者是this,并且返回的调用者T。因此,T.apply的其中一个使用场景可以用来创建一个Fragment,代码如下所示:
// 使用普通的方法创建一个Fragment
fun createInstance(args: Bundle) : MyFragment {
val fragment = MyFragment()
fragment.arguments = args
return fragment
}
// 通过apply来改善原有的方法创建一个Fragment
fun createInstance(args: Bundle)
= MyFragment().apply { arguments = args }
我们也能够通过T.apply的链式调用创建一个Intent:
// 普通创建Intent方法
fun createIntent(intentData: String, intentAction: String): Intent {
val intent = Intent()
intent.action = intentAction
intent.data=Uri.parse(intentData)
return intent
}
// 通过apply函数的链式调用创建Intent
fun createIntent(intentData: String, intentAction: String) =
Intent().apply { action = intentAction }
.apply { data = Uri.parse(intentData) }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到你,也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晨雨细曲」,有新技术和知识会推送在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