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玛格丽特 编辑|小麦
说到民国时期的名媛,你会想到谁呢?
一身才气的林徽因,风华绝代的陆小曼,还是高贵优雅的郑念?前两个名字可能你很耳熟,就算不尽熟悉,大概也听过与之相关的一些“花边新闻”。
可是,这郑念又是谁?大概你会想这样问一句。
其实,她也是民国时期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一位名媛,但是出场方式却不太一样。
前者两位多因才华、容貌或者感情故事为人所熟知,而后者却是因为一场“灾难”,走进大众的视野。
“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饱经风霜的容貌”,杜拉斯如是说。
这句话准确地表达出,我对郑念女士的感觉。
01
郑念原来叫姚念媛,1915年生于北京的一户贵族人家。她的父亲是海外留学生,曾任北洋政府高官。
尽管那个时代风雨飘摇,但家境优越的她,同那时的大多数贵族小姐一样,打小就享受着最好的生活。
年少时候的她,并没有被这时代的风雨沾染。
三层小洋楼,园丁、厨师、古董、咖啡、佣人,普通人眼里尽显精致和富贵的生活,于郑念而言,不过是饮一杯白水般的日常。
既然称得上名媛,那除了姣好的面容和玲珑的身段,腹有才气自然也是“标配”。郑念自然也是从小就接受着最好的教育,以至她顺利进入燕京大学。
可能有的人不是很清楚这所大学在当时的地位,简而言之,这所大学后来被拆分出来的专业,并入了清华、北大、中国政法等名校。
但是,郑念的求学之路不止于此。
1930年,她远赴英国留学,取得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学位。
也是在那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她遇见了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姿色出众、气质优雅的郑念,早在中学读书时,就曾多次登上《北洋画报》的封面。
而说到《北洋画报》,因为太有名气,在当时的中国传媒界被称为“北方巨擎”。
可想而知,能登上如此有名的报刊封面,是何等的出众。顺其自然,追求郑念的青年才俊、贵族子弟,自然也不在少数。
但是,或许缘分未到,出国前,郑念并没有与哪家的公子传出“绯闻”。直到她去了英国,在伦敦邂逅了富有才华的郑康祺。
当时的郑康祺正在苦读博士学位,两人相互吸引,逐渐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想,当时的名媛不都是这样吗?优越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排队追求的公子哥、漂洋过海的留学经历……
是的,郑念的前三十几年和其他名媛并无两样,但是此后经历的事情,生活的态度,却是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
而她将在往后的人生中所表现出的品格,也是一般人无法修得的。由此,她甚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名媛”。
郑念,到底做了什么?
02
完成了人生大事后,郑念夫妇回到了祖国。
抗战时期,郑康祺于重庆在国民党外交部任职;解放后,他成了当时上海市长的外交顾问。后来又辞职,做了著名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
从郑康祺胜任过的职务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男人,可以想象,郑念夫妇的生活应该是美满幸福的。
可是,好景不长,一朵乌云正在悄悄地接近郑念,阴暗即将把她笼罩,风雨正在向她靠近。
1957年,郑康祺因患癌症逝世,留下了郑念和他们的女儿郑梅萍。那一年,郑念42岁。
尽管中国当时的总体形势越来越好了,可郑念将要遇到的坎坷路途才隐隐浮现。
丈夫去世后,郑念随即被聘为上海壳牌石油分公司的总经理顾问。每当总经理休假或者去外地谈生意时,郑念就代理总经理职务。
由此可见,在事业上,郑念也是一个出色的女人。
在那个还算传统的年代,承受着丧夫的悲恸,郑念没有倒下,也没有选择寻找其他可以“依附”的人,而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撑起了自己和女儿的一片天。
此时,她坚强的品格初显。
“一九六六年七月,那是个酷暑难熬的晚上,那是在我上海故居的书房里。我女儿,正在她自己房里睡得香着呢。佣人们,也都在各自房里忙他们自个的事。我独自一人待在书房里,只听得吊扇在我头上嗡嗡作响,空寂又单调。”
郑念不会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一天,却成了她们母女俩宁静温馨生活的最后几个小时。
她没有意识到,一场空前的大难已经逼近。
03
先是几场集会上的下马威,接着就传来了三四十个陌生人的敲门声。
“三楼的房间,就像地震后的废墟,只不过没有尸体罢了。红色的酒液,从破碎的酒瓶里淌了出来;沾在被单及毛摊上,就像斑斑的血迹一样”。
那天晚上,郑念的家被砸了。
她曾在国外留学,后又在外资公司就职,平日穿着旗袍喝着咖啡,生活方式西式化,家中又有佣人,由此种种,她被诬陷为“英国间谍”。
在遭遇了这样疯狂而又痛心的一夜后,待到太阳升起,郑念起床、淋浴,接着准备就餐。在陌生人的注视下,她拿起一片面包不紧不慢的涂了牛油,然后轻轻呷了一口咖啡。
她的这一系列动作自然而又平静,似乎和过去的千百个清晨并无差别。
然而,内心的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同时,她也预感到,这不会是最糟糕的事情。
果然,如她所料,先是软禁在家,接着郑念就被送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从贵族小姐、外交官夫人,到阶下囚,只不过数十年。
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而郑念坚韧、不屈、自尊的气节和贵族精神,则在这往后的几十年里愈发凸显。
满是蜘蛛网的天花板,满目疮痍的水泥地,刺鼻的霉气……这一切都让刚进囚室的郑念无所适从。
从精致瓷盘里的美味糕点,到简陋饭盒里发苦的腌菜泡饭;从柔软床铺的安然入睡,到粗糙木板的彻夜难眠;从华美旗袍的优雅迷人,到灰色制服的沉寂黯然。
郑念的生活骤然一如从云端跌倒了谷底。
可是,内心纵使有百般苦闷,千般凄楚,万般愁绪,又与何人说?说也没用。不过,软弱和放弃并不是郑念的秉性。
当你身处谷底,无论怎么走,都是向上。既然已经落得如此境地,那不如做些事情让自己好过一些。郑念没有大哭大闹,也没有试图轻生,她就着一间破房子做起了“改造”。
她用吃剩的饭粒将一张张手纸粘在沿床的墙面,这样一来,墙上的灰尘便不会掉落到被褥上。她向看守借了针线,将毛巾缝起来,给水泥马桶做了垫子;又用手帕裁剪了一块遮眼罩,这样睡觉时便不再受彻夜不息灯光的干扰。
诸如此类,她做了几件实打实可以改善生活境况的事宜,这让她在狱中的生活过的稍微舒坦了些。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爱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04
在长达六年半监禁的日子里,郑念一直坚持做着很多事情。例如看书、锻炼身体等。
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面对一次次严厉的审讯,六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自己无罪。
纵使她的双手因为长时间被反铐在身后,而变得血肉模糊,甚至无力在方便后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却也从未服软。
这从未消亡过的骨气与自尊,让郑念在狱中吃了不少苦。
有人试图劝她用泪水博得博得同情,但她却说“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才可以发出那种嚎哭的声音,这实在太不文明了...”
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郑念将自己的尊严捍卫到了极致。
1973年,郑念得以昭雪,无罪释放,她这么多年的坚持在此时显现出了意义。然而,重获自由的她,并没有拥抱到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又一场劫难。
彼时的郑念已年近花甲,刚出狱却得到了一个消息——她唯一的女儿不在了。
想象一下,一个失去伴侣的老人,在经受了近7年的牢狱生活后,拖着羸弱的身体走出了牢门,却被告知唯一的亲人早已离开人世,那一刻,她的心该是一种怎样的痛。
然而,这第三重的灾难,也没有将郑念击垮。为了找出女儿的死因,她不知疲惫地到处奔走着,最终被她查出,原来自己的女儿是被人活活打死的。
虽然早就猜到女儿不是自杀,但知道真相后依然让她痛彻心扉。
郑念遇到的这些苦难,其中随便一个,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遭受,更无法体会。但是即便苦难再三叠加在她的身上,她也从未放弃自己,放弃生活。
很难想象,承受了这么多的东西后,郑念再一次从悲痛中站了起来,只身前往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国外,郑念逐渐恢复了以往精致的生活,虽然已有斑白的头发,却还是不嫌麻烦地装扮着自己。
那一副本来就美好的皮囊和灵魂,在经过岁月的打磨后,变得愈发优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后来,郑念坚持用英文写作,出版了《上海生死劫》一书,书中记录了她最黯淡的时光,却也是最坚强的岁月。为了纪念丈夫郑康祺,她将名字由姚念媛,改成了郑念。
2009年,郑念因疾病去世,享年94岁。
福楼拜曾说过,一位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个贵族,而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
郑念,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贵族,也是中国最后的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