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含话题:选择
在人生中,处处面对选择,比方买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做什么职业,选择和谁一起共度一生,和谁做朋友,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生意,学习什么等等,等等太多的选择,让我们很难做出好的选择,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犯错:
1. 人们容易陷入“误以为想要”的困局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起初,你认为自己非常渴望得到一个物件,你竭尽全力去获得它。可是当你得到之后,你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甚至完全不想要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误以为想要”的例子。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在做选择的时候陷入“误以为想要”的困局,是因为一种心理上“情感预期”的偏差——我们常常会放大“未来的感受”,或误以为某种情感会持续长久,无论这种感受是好是坏。
也就是说,人们渴望得到一件东西时,往往以为一旦得到它,自己便会获得长久的快乐或幸福。但等真正实现那天,才发现快乐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远不如预期。
在作选择时,如若总是抱着“只有/只要得到它我就会无比幸福”的想法,人们就会很容易在选择后感到不满意、甚至后悔。因为事实不如预期,现实让自己失望。
2. “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做选择这件事情上,智商并帮不上忙。更高的智商并不能带来更明智的决定;相反,智商高的人还很有可能做出更愚蠢的决定。
这是因为智商高的人更可能受到“我侧偏见”的影响。也就是说,那些智商高的人,往往更为自我中心,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自信。因此,他们更容易选择性地关注更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
这便是俗语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换句话说,当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如果总觉得自己是很聪明的,就很有可能忽略一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细节,以至于做出一些愚蠢的选择。
* 选择越多越痛苦
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遵循“寻找最优解”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却可能让结果适得其反。
在消费世界里,选择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有限的。当我们试图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时候,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与商品选择,就可能逐渐把我们的理智“消耗殆尽”。
人们总以为自己人生中的许多苦痛与无奈来自于没有选择,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选择太多,才迷失在寻找最优解的路途上。抑或,是因为选择太好而困在“不舍得”、“不甘心”和“都想要”的欲望里。
那么,该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呢?
今天我们给选择恐惧的朋友们提供两个问题解决的方案:
1. 改变做选择的思路
当人们是完美型决策者时,就会在做选择前,因为试图考虑所有而被过多选项压垮,甚至因为总担心会有更好的在后面而迟迟不敢行动。因此,Schwartz建议人们试着去将自己在做选择时候的思路从完美型转变成满足型——“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项能够让我感到还算满意,我愿意选择它,专注于它,不为没有得到的东西感到遗憾“。
你没有为选择而无端浪费过多的时间,这一点本身已经弥足珍贵。
2. 限制/减少可选项
当我们有很多很好的选项时,认知的负担和损耗往往让我们更容易冲动行事或是犹豫不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除了转换思路之外,还可以有意识地1)减少自己所面对的可选项,以及2)减少需要作抉择的事项。
无论是减少可选项,还是减少需要抉择的事项,最关键的都在于自我约束。
想要减少自己所面对的可选项,还需要行动上的自我约束——我们需要减少或避免去接触那些可能的备选项。他们主动控制和减少了可选项,购物时才能“直奔主题”。
另外,减少需要作抉择的事项,则需要人们在生活方方面面上的习惯养成和自律——当你的生活大部分是规律化运作的时候,你就会面临更少的抉择情境,而不至于过多地消耗精力。比如,当你习惯固定的时间起床并晨跑,你可能就不必在睁眼时纠结要不要再赖床半小时了。
没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在有选择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去保持对欲望的节制,去学会接受遗憾的。为了让你的人生好过一点,再次祝福大家能培养出一种对当下满足的能力。满足于good enough,而不是永远觉得一切还可能更好,不是反复担心自己错过了更好的选项。有的人到死都在追求更好的,却没有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
不如从现在就开始享受你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