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通俗易懂的海洋生物科普读本。作者对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的分析考证,把30多种海洋生物的今生前世、习性特点、不同种类、烹饪方法等,分别图文并茂地作了介绍。
比如鲎,《海错图》称为“海中介虫”,因其“无鳞称鱼,有壳非蟹”。鲎孵出后在低潮位的滩涂上生活八九年,然后再进入深海,13岁才算成年,寿命到25岁左右。
鲎被称为“活化石”,最早出现在4.5亿年前,和它同时代的生物基本灭绝了,消失在时空的黑洞之中,而它依然顽强地活着,在大自然的灾难淘汰和人类的贪婪饕餮中生存了下来。
记得小时候,渔村的人基本不吃鲎。抓到了大多放生,或者作为家畜的饲料。更重要的是,鲎一般成双成队出现,被称为海底鸳鸯。产卵时通过体外受精方式,雄鲎抱紧雌鲎的后半身,雌背着雄在海中或游或爬,向岸上走去。《海错图》描写到:雄鲎截卷起,片片如帆叶,而且竖其尾如桅,故曰鲎帆。
然而,渔民认为单只鲎出现是不吉之兆,遇见了要避免出海,或者通过必要的法事祈福消灾否则有可能招来灾祸。
近年来,鲎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做法无非是煮汤和爆炒两达法,价格从两三百到上千不等。其血蓝色,据说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很高,因其遇到细菌内毒素会立即凝固,阻隔细菌扩散,所以鲎血被制为“鲎试剂”。
书中说鲎是省级保护动物,实质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前不怎么吃,一说是国保了身价暴涨,变得奇货可居,尤其那些美食家更不会放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和人类的滥捕食用,鲎的数量逐年锐减,离灭绝估计也不远了。
还有沙虫。《海错图》称为龙肠,生海涂中,长数寸,红黄色如蚯蚓,缩泥中。煮为羹,味清肉脆,晒干可以寄远。
关于马鲛鱼,书中写了日本和北方,福建的吃法,居然没有提海南的香煎马鲛鱼,那可是南方一道名菜。尤其是文昌铺前的深海马鲛鱼,以其肉质厚实,鲜醇可口闻名天下,成为海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