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分析是一把双刃剑。很多人了解了性格分析工具之后,就会倾向于给自己或别人贴标签。而且,这种“贴标签”通常是无意识的。市面上很多人格测评工具,都会把人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个特定的描述,这样能增加辨识度。
在性格/人格/心理测试领域,为了便于理解,往往会把人从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比如“内向”VS“外向“,“理性”VS“感性“,“关注事”VS“关注人“,等等,两个维度往往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人性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是多维度的生物,而且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中,不断的在更新系统。
然而,人天性喜欢简单、逃避复杂,人们会本能的趋简避繁。所以面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性格分析工具和人格测评工具都有了大面积的市场。
通过性格分析工具,你可以简单的把周围的人分为几类,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分析,就能给一个人贴标签,不用再去考虑人性中各种复杂的因素,减少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降低了猜测和验证的成本。
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性格分析工具,比如九型人格、性格色彩、MBTI等等,当你了解了这些工具之后,你就会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一个分类的区域。这个区域就像是一个衣柜一样,里面有很多个不同的抽屉,每个抽屉里面都有不同类型的人。
举个例来说,比如你认识一个朋友,初次见面时,通过对他的观察、和他的互动,你就会无意识的把他放在“衣柜”的其中一个抽屉里面去。当你下一次再见到他的时候,无需细致和观察和过多的交流,你就能在之前那个抽屉里面找到他。这样一来,你和他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简单轻松,因为你清楚的知道这个抽屉里面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喜好。
但是,你怎么知道,你这一次见到的他,和上一次见到的他,是同一个“他”呢?你又怎么知道,这一刻的他,和上一刻的他,是同一个“他”吗?他这一刻的行为方式和下一刻的行为表现,是在同一个轨道上的行为吗?
其实,每个人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倾向;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对象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人们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风格。没有任何一种沟通策略或者行为模式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
由于贴标签可以简化我们对一个人的“识别”过程,所以人们会顺理成章的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和阅历,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贴标签。无论你是否学习过性格分析或者人格测评,贴标签都是顺其自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把你的旧知(过往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新知(眼前的这个人)很快的结合起来。
当然,如果你能够清晰的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面性,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呈现出不同的面,那么,你就会有意识的去分析,在当前的场景下,对方展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风格,然后再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
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判断—验证”这样的循环,不断的去“重构”你对这个人的印象,从而在跟他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能够随机应变,顺势而行。
其实,在我看来,最可怕的,是自己给自己贴标签。因为,你给自己贴的标签,会限制你的思维,局限你的行为,而且在一些事情做得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个“标签”会成为你给自己找的借口。
如果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内向”,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一个聚会中,你独自一人待在一个角度,看到对面有几个人在一起谈笑风生,你很羡慕,想要加入他们,但因为种种顾虑,你还是保持了沉默。这时候内心或许会有波澜或内疚,然而你会安慰自己说:我性格内向,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一刻,你忽略了内心对社交对同伴的需求?
如果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感性”,那么,你是不是会在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困顿的时候,脸上写满了挫败感?你是不是会在受了委屈、被责骂被指责之后,任由眼泪不停的流,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呢?你会不会在事情没有如你预期那般发展的时候,脾气火爆的冲着周围的人吼呢?当你任由负面情绪发泄的时候,你有没有用“感性”这样的标签来为自己开脱?
如果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关注事”,你可能会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果而忽略人的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损害或者破裂,而你会用“关注事”的标签来安慰自己说:只要事情进展顺利就OK,其他我不管。但是人际关系的问题给你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依然存在,不会因为这样的安慰而消失。
如果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关注人”,你可能会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放弃自己的部分利益,或者是为了照顾他人的情绪感受,不顾目标而导致项目进度的拖延。然后你会用“关注人”的标签来安慰自己说:稳定人心才是重中之重。但是,任务没有按期达成所带来的损失,也是需要你自己去填的坑。
发现了吗?当你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你可以不再为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买单,因为你可以用这个标签来解释你的行为,无论这个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影响如何,你都可以说,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会把事情做成这样;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情况会变成这样,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会走到这一步。
有没有自暴自弃的感觉?有没有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不好意思,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你还没有资格任性。
当你的品牌、你的资源、你的能力、你的社会贡献和身份地位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你给自己贴的“标签”,不是让别人更好的识别你的方式,也不是进入用户心智模式的快速途径,而是给自己留退路,让自己有理由走得慢一点或是跛一点的理由。
数一数你身上的标签,把你自己给自己贴的这些标签一一罗列出来,问问你自己:这是你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吗?你希望未来的自己具有这样的一些标签吗?
给自己定义不同的标签,不是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什么情境中,应该以哪一种标签去为人处事;面对什么样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姿态和沟通方式。
所以,每次我在《领导力性格魔方》或者《对话力性格魔方》课程的授课中,都会对学员说:学习了DISC之后,千万不要去给你和你身边的人贴标签,因为DISC就像是一个性格魔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DISC四个面,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所以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可能会是不同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