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hat)思维定势是什么?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指出谁是罪犯,大概不会犹豫吧!?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若想要提高思维能力,就必须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
二、(why)实验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
有些时候,问题解决不了,不是它有多难,而是因为受限于自己的思维定势,它使我们变成了视而不见的瞎子和听而不闻的聋子。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表现思维定势的呢?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在100名被试者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年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三、(how)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论
此时此刻,相信大家对“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已经充满了好奇,不要着急,在我们正式介绍方法之前,请大家先和我一起看一个思维突破的例子。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我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里,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就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思维定势所致,只要转换思维,一定能够找到出路,跳出困境。
去年春节,我也经历了一场思维洗礼,并最终找到出路。那时,我一个人留在广州,远离父母、亲人和朋友,看着别人热热闹闹过新年,偌大的房子里,只有我一个人进进出出,与周围的繁华和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心的孤单和落寞不断滋长。对于女人这种情感化动物,负面的情绪埋藏在心里发酵,就像把墨水滴进清水池,不加控制随意蔓延,很快能把一缸清水全部染上灰暗的颜色。假如迅速地把墨水捞起来,失去了扩散源,水也黑不到哪去。
在我就快被这种墨水淹没的时候,突然想起李笑来老师(天使投资创始人)在《我为什么不过春节》里说:“大约从 1986 年开始,我很讨厌过春节,很朴素的原因,就是觉得真浪费时间啊…... 可实际上,我并不讨厌给自己放假的啊。只不过,我觉得“法定”这事儿对我来说没意义,那所谓的“法定”是制约企业的,又不是制约我个人的。我什么时候该休息,应该是我说了算啊......”
想到这,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为何同样是一个人过春节,李笑来老师过的充实惬意、自信满满,而我却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对此,我决定一探究竟,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于是,我找来纸和笔,开启了一段神奇的思维对话。
问1:(我不愿意)一个人过春节,表示孤单、可怜、没人爱,那是真的吗?
答:不是。爸妈、亲人朋友他们都很爱我、关心我,有他们的关心和疼爱,我并不孤单,也不可怜。
问2: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会如何反应?
答:我的情绪很低落,无精打采,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问3: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我会在阳台喝茶、看书、晒太阳,品尝美食,伴着音乐,好好享受这无人打扰的悠长假期,过的充实又惬意。
问4(反转一):我愿意一个人过春节,而且期待一个人过春节。
例子1:一个人过春节很自由,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想干嘛就干嘛,没有人唠叨。
例子2:一个人过春节不用到处走亲戚,不用到处被问做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结婚没有等等,耳朵清净,感觉不错。
例子3:一个人过春节可以更好的利用时间,去做平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读书、跳舞、看电影、学演讲、学写作等等。
例子4:一个人过春节,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能更好的锻炼如何与自己独自相处的能力,是一次很棒的体验。
问4(反转二):我愿意一个人过春节,这并不表示孤单、可怜、没人爱。
例子1:爸妈、亲人朋友不会因为我一个人过春节就不爱我,相反他们更加关心我、想念我。
例子2:有好书、电影相伴,有爸妈和亲人朋友的电话、信息关爱,感觉既充实又惬意。
例子3:几天的假期,可以做很多喜欢的事情,和时间做朋友,不虚度光阴,满满的收获和成就感。
从以上的对话和实验结果中,不难看出最后的反转威力是巨大的,不仅让自己看到之前无法看到的事实,也让我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固步自封,形成思维定势的。这些问题和“反转”,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思维的大门,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引导我全方位的看事情。如果说最初看待事情的角度是眼睛直视前方,那么“反转”后看到的角度就是360度扫视,全方位的看清事实真相。
自那以后,每次遇到问题或困扰,我就会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质疑念头,帮助自己打开思维。妙的是,每次做完“反转”,都会豁然开朗。随着运用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慢慢的,已不再需要纸和笔,这个自我“问答”和“反转”的过程会直接在头脑里完成。有时一个念头刚冒出来,另一个反转后的念头也跟着冒出来对其进行质疑。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最终发现,绝大部分念头都不是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与之相反的例子。
为方便大家练习,现把整个“提问”流程和思路分享给大家。
总共四个问句(三个问句和反转):
1、那是真的吗?(当答案是“不是”直接进入第2问;当答案是“是”,可追问:当你相信那是真的,那表示什么?你会从中得到什么?说明:有些很离谱的念头,我们深信不疑而不自知,需要通过追问,把潜藏的信念深挖出来,否则只能困在那里,原地打转)。
2、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会如何反应?
3、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人?
4、反转(反向思考):即把困扰你的问题反转过来,并为每个反转,结合自己实际,找出三个例子,有时一个例子也可以。注意:有些句式只有一或两个反转,有些句式超过三个反转,这些都没有关系,关键是打开思维,解决问题。
三种反转方式分别是:
a 把它转向你自己;
b 把它转向别人;
c 把它转成相反。
举个例子。比如原句:他应该爱我。
a 转向自己:我应该爱我。
b 转向别人:我应该爱他。
c 转成相反:他不应该爱我。
特别强调一点,建议大家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严格按照步骤训练,不要跳过前面几个问句,直接进入反转。我们的头脑真的很奇怪,如果按照步骤的引导并认真回答,这将是一场完美的思维转换体验,体验的结果是你会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自己思维和情绪的变化。但如果你跳开前面几个步骤,直接进入反转,那么你感受到的是自己在被道理说服,而不是情感上的真正明白、接纳和认同。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你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后者则更多的像是被道理说服,就像现在很流行的那句话: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然,如果你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运用这个方法,并且念头会在你头脑中自动“反转”,那么步骤对你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也恭喜你完成了一次思维的升级和突破。
以上的问答,通常称它为“转念”练习。对于一个刚开始训练自己思维的人来说,运用”转念“练习,可以帮助自己转换焦点,打破思维定势,看清事物的全貌。平常多练习多运用,你会发现头脑是可以塑造的。这种对于大脑的训练,就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如果说健身房里面的哑铃、杠铃是我们锻炼肌肉的器械,那么优质的书籍和文章则是我们训练思维的工具。
事实上,“健脑”和“健身”一样,都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变化。通过不断的练习,大脑皮层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脑部的沟回也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你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所以某种意义上,以“转念”的方式训练大脑思维与健身房的健身器械相似,他们都是帮助人们锻炼出强壮的体魄。“转念”是帮助我们转换焦点,打开思路,获得思维突破。
四、最后的忠告——践行
践行,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实践与行动。践行才是知识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价值的根本。想到了,就去做,做到了,才算践行,做不到,没用。
小结:
1、什么是思维定势?
2、思维定势如何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
3、突破思维定势的案例及方法论。
4、践行才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