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问快答】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很乖,我的孩子都很难教?
我常常会听到家长会当着孩子面前问着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乖那么棒,而我的孩子怎么都这样?”
每次遇到这种对话情境,我第一个都会先看孩子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眼巴巴地望着家长并露出一脸落寞的表情,有些孩子则会假装没有听见而一直在旁边把玩其他东西但时不时还会看一下家长。
我甚至也遇过家长直接对着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才不像你这样,我比较喜欢乖小孩,你不乖,我不喜欢你。”
我每次也会先观察孩子的反应,许多孩子在这种说法下会闹情绪,因为孩子感受到威胁,认为爸妈不喜欢自己而喜欢别人,也有一些孩子听多了这种说法,就会对家长反应得很冷淡,甚至也会响应家长“我才不喜欢你。”
不少家长跟我提过这样说是希望孩子能够像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行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乖一样听话,然而这样的说法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激励的效果,反而充斥着满满的批评,会带给孩子很深沉的打击,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那么遇到家长说这样的话,我不觉得家长是本着一股坏意而说出来的,只是比较没有技巧,不知怎样引导孩子才是最有效果的。
有句话说:别人家的总是最好的。
这怎么说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我们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好,那是我们没有看到他家孩子闹的状况,也许就正好你遇到那些孩子时都没凑巧遇上那些会引爆孩子情绪的点。
也许仔细回想一下,可能也有听过别人对着你说“你的孩子真乖”,但你也许也会想着“其实才不是这样的呢!他闹起来可吓人的了!”
我建议家长可多把焦点放向孩子的优点,当我们试着聚焦在孩子好的行为之上时,且明确地肯定孩子做出来的好行为,避免只是很空泛地说孩子很棒很聪明,而是多说一些具体的肯定,多肯定孩子是因为努力而被夸赞,如画画很仔细所以颜色画得很均匀,看起来很漂亮。
孩子会因为被肯定而知道什么行为是被喜欢的,而这些被具体肯定的好行为,便会明显增加了出现频率。
对于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如孩子如果在闹脾气时,不要急着只是批评孩子不听话,甚至批评孩子不如别人好货威胁孩子要把他丢掉之类的,因为这可能会让孩子更焦虑,情绪越弄越糟的情况下,他就更没办法好好应对当下的问题了,这样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家长遇到情绪越来越爆的孩子,其实也会越来越无助。
有时家长的确搞不清楚孩子的情绪来源,真的很容易被孩子闹得更火大,于是发了一场比孩子威力还强的脾气,结果到头来没处理好孩子的问题,甚至会加深了对孩子的负向标签,认为孩子就是不听话不配合。
这样的印象会让家长在看到表现良好的孩子时,特别容易脱口而出地赞赏别人家的孩子特别好,并顺带跟别人数落一下自己孩子的不好。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持续透过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渐渐形成自我信念的,认定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是一种很难推翻的自我信念。而孩子其实都会听着家长对他的评价,逐渐定义自己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说惯了孩子坏,他则很容易觉得尽管自己努力也是徒劳无功,于是会更为气馁;反之,说惯了孩子好,且明确地说出怎样的好,他则很容易相信自己只需要努力都会有好状态或好表现的。
建议下次遇到孩子莫名闹脾气时,可先确认一下孩子的生理需求,我们先确认好是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造成无法配合的表现,如肚子痛或拉肚子或太热或衣服太黏。
如果确认生理需求都是被满足的,建议可观察孩子的反应,先同理和旁白他的状态。
例如想买什么而有點在鬧情緒了,建议家长这时敏感一点地察觉孩子的状态,并先试着认真听了孩子的需求,知道了他要买什么。
我们可以说"嗯妈妈知道你好想买这个,但我们之前有说好我们来卖场是要买xxx的,今天没有要买玩具,我们可以一起记住这个玩具,到你生日的时候你可以从你那么多喜欢的玩具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买。"(根据每个家里的规定和约定)
在这部分我会建议家长要先能预测孩子可能会出哪些乱子,一般来说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讲一些规则了,可以试着在去那些容易出乱子的地方前,就先跟孩子提醒说过的规则,例如本来说去卖场不能买玩具,如果吵了要买玩具那就要离开卖场了,跟孩子说好这个原则,孩子也要能答应这件事情。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说出口的原则,不要因为孩子闹了脾气而就范,不然很容易惯了一次,孩子就会误以为总是可以透过闹情绪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么看来,有时也许我们这些大人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孩子这些坏情绪或坏行为的,我们却一直因为这些而对着孩子或对着外人数落着孩子的不好,那他肯定很落寞,且不知道该如何做才会更好的。
有时候,孩子是做一些不好的行为,我建议可以先试着忽略孩子不合适的行为,直接且明确地引导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例如孩子他为了想要吸引你注意而打了一下你,这时候如果只是把重点放在打人是不对的而惩处他,并没有办法让孩子知道那之后怎么做会更好。
这里建议若孩子做出打人的动作,可以拉住孩子的手轻轻拍你的肩膀,旁白着“好想要妈妈看我,可以拍拍妈妈,如果用力拍,妈妈会好痛,不喜欢。”,这样孩子才会更清楚自己往后做什么是更好的。
如果孩子有时有点闹情绪,我们也可以忽略闹情绪的反应,并藉由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转换掉孩子当下的状态,例如孩子他不想自己收碗而在那生气,与其跟孩子僵在那里,我们可以试试看直接看向洗碗槽跟孩子说“哇,我看到洗碗槽里面有好多碗在排队哦,我来看看是谁的碗还没有进来排队洗澡呢?”
也许透过这样的转换,孩子马上感到很有趣地赶紧把碗拿去洗碗槽里放了,也可以省去一场惊天动地的亲子拉锯战。
我是阿特老师,
一位来自台湾的儿童职能治疗师,
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地方,都歡迎提問。
台湾职能治疗师阿特在此开设【阿特育儿咨询室】,欢迎大家前来咨询育儿问题,问题范围扩及0-12岁的儿童身心发展(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视知觉、书写、阅读、感觉统合)与亲子互动技巧。
提问方式请以简信为主,我收到问题后将会提供快问快答,由于大家咨询问题常有重复,因此我往后将会把内容都统整到这里,让每次问答都能解答到更多人的育儿问题。
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