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友人说很喜欢这部电视剧,可是看电视剧好麻烦,而且电视剧拍得真心不太好,没有把原著的灵魂拍出来 大概张艺谋能把农村的贫苦拍出来吧。不仅如此,电视剧的时间太长,还要被迫看无数遍广告,因此还是看小说来得方便。
恰巧,就看到了这套书。
之所以成为热门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里既有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温馨,还有上层生活的光鲜与绝望,唯独没有中产阶级的踏实与平稳,于是这部小说以及相应的电视剧就成了大部分人喜欢看的内容了吗?
这本书讲的是孩子的故事,跟成人世界没有多大关系,尽管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大人一手造成的。
这个故事从一个小村庄魏家坪说起,姜凉之是一个从农村考出去的文化人,在省城谋到了一份记者的差事,来到了大城市,忘记了在农村的妻子和女儿姜生,与一位年轻同事程卿要好,并且有了一个男孩叫凉生。但在这两位情投意合的记者在采访魏家坪的煤矿时,出现了塌方,程卿死,姜凉之残。他们的孩子凉生其外祖父不予承认,从城里来到了乡下。由于姜凉之已成残疾,丧失了工作能力,且又居住在乡村,其曾经供职的报社支付的抚恤金还不够支付昂贵医疗费。于是姜生和凉生在这样一个农村的家庭共度了一段缺衣少食但又倍感幸福的时光。
缺衣少食到什么程度呢?家里每天只有一个鸡蛋,自然要给凉生吃,凉生舍不得吃,偷偷给姜生吃。凉生和姜生到了读书的年龄了,而学杂费这个家庭是交不起的,怎么办呢?姜生的母亲就去非法卖血,赚来了两个孩子入学的学费。"进了学校,我和凉生学会了《社会主义好》那首歌,我们也唱给母亲听,她开心地笑,像一朵美丽的花。"
学校要举行春游,但是每个学生要交十元钱,而这十块钱,这个家庭是交不起的。凉生夜里去偷挖煤矿,然后再到县城里去卖,手上到处都是水泡,最终换来了姜生的十元钱春游费,还被老师误认为是偷来的十元钱。
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的家庭里,姜生并没有体会到多少父爱,因为父亲爱凉生的母亲,也更爱是男孩的凉生,也更爱看起来更关心父亲的凉生。而凉生呢,不仅爱父亲,爱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妈妈,也爱护着妹妹姜生。
母亲要下地劳作,父亲是残疾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人帮助,很多时候给妹妹做饭的任务只能落在他的肩膀上了,他经常给姜生做的就是汤面,是的,连汤带水喝下去,这一碗,让心里很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姜生怎么可能会不挚爱着自己的哥哥呢?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凉生,又怎么可能会不挂念自己的妹妹?无论他们两个人碰到什么样的婚姻伴侣,这份情感都很难舍得吧。
因此,原著作者将这份虐心的情感纠结放在了高中,因为只有高中生才会不太容易分得清爱情和亲情,会把这两种情感混淆在一起。
高中生的姜生遇到了成熟的一呼百应的富家子程天佑,高中上的凉生遇到了同校同学富家女未央,一个比凉生还要缺乏爱的女孩子,既缺乏母爱,也缺乏父爱,还少有友情的滋润。
富家子和富家女习惯于得到全部的关注和全部的爱,而这一点恰恰是已经有爱的习惯在身的姜生和凉生无法满足的,尤其是高中时期,习惯于形影不离的兄妹俩,怎么可能习惯一直和别人在一起呢?
后来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被周围人扣上了"乱伦"的大帽子,这只能是周围的大些富家子弟们太不了解这种相依为命的日子上所蕴蓄出来的复杂情感了,或者说这些人太没有同理心,或者太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把相依为命的可怜的兄妹俩再次逼进了可悲的环境中,继续让这对可怜的兄妹俩备受煎熬。
其实,看起来还是不遇见程天佑和未央这些富家子弟更好,就这样继续艰辛地读完高中,考上大学,拼尽全力找一份公司的工作,这样完全依靠兄妹俩自身的能力和打拼,两个应该随着时间的流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作,最终结识到不同的伴侣,组成各自的小家庭,互帮互助,这样兄妹俩会慢慢走出童年时期的那片小树林,进入更大更广的森林里去。
然而,这对兄妹俩很不幸,生活里走进了这些富家子弟并且发生了很多的误会,很多的争吵,很多的纠结,继续让这兄妹俩过得很辛苦。
是不是小的时候生活很辛苦,上天认为既然你们那么苦的生活也可以承受,那长大以后也让你们苦一些吧,于是苦又变化了一种味道,不再是缺衣少食的苦,而是情感折磨的苦,缺衣少食的苦有多大,情感折磨的苦也就有多深。是的,姜生凉生少时有相濡以沫的兄妹之情,长大后这份感情的愉悦就不能再享有;姜生凉生少时有缺衣少食之苦,长大后就不再有这个苦。
这样分析,上天也是公平的,一段时间会让你拥有这个,没有那个;一段时间会让你拥有那个,失去这个。
因此,面对文题《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理智的、开放的凉生应该可以拨开这重重的迷雾,坚定地对姜生说:是的,我们可以不忧伤,只要我们能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顺便说一下,不管看不看电视剧,必须要看原著。因为看电视,完全看不出这个意味来,而且把感情纠结期放在了大学,明显就不符合青春发育期的心理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