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日记本第151篇
读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上海,也说不上为什么喜欢,因为我都没去过。
也许因为,看电视剧看多了,还有小说散文看多了。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张爱玲,读中学的时候还有两位我很喜欢的青年作家,都是以上海为地点背景写的很多文章。
读大学的时候,不知道是怎样加入了一个QQ摄影群,里面大部分都是上海青年。
以前的群,跟现在的不大一样,现在的又是团购又是卖货又是培训的,目的性比较强。
以前的,比较纯粹,就是交流学习,会聊某些主题聊得火热,或者正经八儿的闲聊。
群里的人也不多,大家混得还是挺熟的,偶尔也会组织线下聚会之类的。
不过因为我在广东,离得远,我从来没去参加过聚会。
后来,毕业了,出来工作了,需要操心的事情多了,就再也没有那种没心没肺聊天的劲儿了。
再加上,后面慢慢地过渡为使用微信作为社交软件了,QQ就用得很少了。
不过,后来,他们又把群移到了微信,也把我拉到了群里,有个别朋友还加上了微信。
为啥说这些呢?
几年前,我第一次来上海。
当时跟闺蜜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临时定下来杭州乌镇上海,这样子一条线,简单地走一走。
朋友N是以前群里特别熟悉的一位朋友,他从我朋友圈得知我要来上海,他说要请我吃饭。
我没好意思答应,首先是怕麻烦人,其次,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未曾谋面,如今要一起吃饭,心里有点忐忑。
但是,心中难免也有那么一点期待,毕竟当年一起在群里虚掷光阴,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
到了上海的那天,他再次很有诚意地邀请我们一起晚饭,我再拒绝就是矫情了吧。
我跟闺蜜到了酒店,放置好行李,就到南京路瞎逛。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哇噻,这里的建筑也太雄伟壮观了,而且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
两个字:大气!
这正是我想象中上海的样子。
逛了一圈,随便吃了一些小吃。
很快就到了傍晚,我们如约来到朋友N预定好的餐厅,到了后,我就更惊喜了。
他跟以前的群主老白一起来的。
那天晚上,吃的是上海菜,至于具体什么菜什么味道,我已经忘记了。
只记得,我们聊起了曾经的一些人,一些事。
饭后,他和老白,带着我和好友,一起逛了逛了附近一带的建筑群,往着外滩的方向去。
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
这里,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
各大银行、商行、总会、报社等等在此云集。
词语匮乏的我,就觉得雄伟,气势磅礴,带着历史的韵味,而且每一幢都不太一样,风格独特。
我们慢慢地走,他俩时不时会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特别的老房子。
那时是国庆前夕,9月下旬,我依稀记得,那天是台风天,风很大,偶尔有点小雨,人很少。
我们走着走着,到了外滩,几乎没有行人。
等于我们承包了整个外滩。
那种感觉真是太美了。
其实,当时并不知道,行人稀少的外滩是如此地奢侈。
特别是对比了这次的外滩行,我觉得那天晚上简直是奢侈的体验。
我们沿着江畔,迎着风,安静地漫步,时不时有几颗雨滴飘落。
与江边仅一条马路之隔,就是那一排排独特的老建筑,灯光闪耀。
我们就是从那边走过来的,穿过建筑群穿过马路就来到了这里。
而江的对面,是繁华的陆家嘴,还有东方明珠。
站在江的这一边,看着那一边。
风有点大,清清冷冷,雾气缭绕,隐隐约约,看着对面闪烁的霓虹灯,我们仿佛也沾了点热气。
我们边走边聊,不紧不慢,安然自得。
我们难得享受了一个如此宁静又闪烁的外滩之夜。
我忘了我们说了些什么。
但是,那晚用夜色醉人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
那是我第一次来上海,我们并没来得及去更多的地方,唯独感受了外滩的夜景。
这么多年过去,那个漫步外滩的夜晚,一直清晰地在我的记忆里。
你有没有发觉,有时旅行,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所能体验到的东西。
有些时光短暂,却也弥足珍贵。
这些美好的点点滴滴,就能汇聚成可抵漫长岁月的记忆长河。
所以,我一直心心念念还想再来一次上海。
(未完待续,下一篇来一个对比版本的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