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政治角度讲:“他是无私的爱国者,一位真君子,中华民族的好男儿。”
《从晚清到民国》摘录:
“但是他觉得他是新政前锋,新政失败他有殉难的义务。嗣同告诉劝他逃走的朋友说,变法就必然会流血,要流血就应该从他开始。所以他就从容就义了。”
启悟:
“革命者”自有其革命性的殉道精神。谭嗣同是“良心革命者”,敢于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初心,敢于费心力与体力试图挽救早已腐朽的国家机器。都说“时事造英雄”,虽然嗣同属有心作为的知识分子,但是清末时期的社会状况已容不得任何改变了。清朝的寿命是将要到头了的,是无论何等神圣都无法轻易逆转的。
晚清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同时也是古老中国“转型”的重要时期。
2.从美学角度讲:
《孤独六讲》摘要:
“他对梁启超说:‘你一定要走,我一定要留。没有人走,革命无以成功;没有人留,无已告所有曾经相信这次革命的人。’”
“我相信谭嗣同内心里有一种空幻、一种虚无、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使其将佛学与革命纠结在一起,当他觉得生命是最大的空幻时,他会选择用生命去做一件最激情的事情。”
启悟:
我本不是一个信佛的人。这佛学与革命的关联于我而言的确是个“纠结”。
“舍小我取大义”,革命虽然失败,但是孤独感这个东西就像烈酒,会随着时间沉淀而变得愈加醇香醉人。时而飘散渗入历史的长河之中。纵览古今,其中的深刻与厚重成为永恒,走进“存在”了。
鲍鹏山大师曾评价庄子是“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我也可以说嗣同君子是“一株孤独的树”。
在一个母后专政的晚清传统中,嗣同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他人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为什么一个注定要夭折的“戊戌变法”运动仍是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开宗明义的大事?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