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制度经过改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制度经过改革,就能走上正道。”
孔子看不惯齐国的改变和变化,他希望齐国鲁国能够回到周朝的风俗、礼仪、原则上来。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车轮只会不断的向前走。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这还是用来祭礼的觚吗?简直是四不像,怎么能算觚呢?”
这句话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说孔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觚,发出感叹,这代表着孔子看不惯突破常规的新东西。
第二种解释是孔子借“觚”的发音讲自己的心事。代表孔子想去做事的态度。
第三种解释是说,“觚”是孤独之意。表达了孔子孤独的心情。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作为一个仁人,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个人落井了’,他会跳下去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呢?君子可以去救人,却不可随便陷入其中;可以受欺骗,却不可以盲目行动。”
可欺而不可罔:学做君子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很有可能和当年的宰我一样,担心孔子教的这一套“君子”或“仁”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学多了恐怕要吃亏,而孔子的回答却充满力量。真正的君子是可以“拎得清”的,既不会袖手旁观,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因为君子是有智慧的,也是有原则和立场的。所以,把“君子”与“仁”当成人生追求,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广泛学习且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
君子既要广泛学习人文学术,各类经典,同时又要懂得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便不会离经叛道,做出出格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