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遭遇到种种事情时,你会将其归于什么原因呢?
比如考试通过了,是因为学习环境的优越,考试试题的简单,还是因为自己的不懈努力,或是自己的天赋异禀。通常我们可以把归因区分为两个维度,内外因和是否稳定。那考试通过的原因就会有稳定外因、不稳定外因、不稳定内因和稳定内因四种倾向。这些归因模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如不稳定内因倾向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也会是一个不断碰壁的过程。这些归因模式会有相当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之后的行为动机。
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会有一个判断的过程。一个人在上课时睡觉,我们会看是否其他人也在睡觉,这个学生以往也在课程睡觉吗?这个学生在其他课程睡觉吗?三者分别是共同反应、一致性和区别性。
有两种有意思的归因偏差,一种是自利归因,又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人们乐于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身的努力,却将失败归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正如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乐于谈起自己创业的艰辛,和每个失败的企业家都不断谈论经济环境的复杂和恶劣。自我服务偏差还会让人们认为所做的贡献高于其他人。不难理解,在男女朋友关系中,双方都认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付出高于其他人。同时还会带来盲目的乐观,那些信用卡借贷的人经常如是想,嗯,以后我有能力支付所有的贷款的。最后呢,还让人们认为其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一样,比如在对某件热点事情的评价上,你会不会认为有相当多的人和你的看法是一致的呢。另外一种归因偏差是基本归因偏差,在同事上班迟到时,领导会认为他懒惰没有按时起床。如果领导自己迟到了,会觉得今天闹铃没响,路上堵车了,反正不是自己的原因。
归因偏差的原因和认知角度有一定关系,在自己的行为中,环境是我们注意的中心,我们更关心环境导致的变化。而在他人行为中,环境成为了背景,他人特质成为焦点,所以我们会更关注他人自身的问题。
以上,理解归因模式和归因偏差,也许没有实际的作用,但可以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理解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去观看那些习以为常的自我想法和那些曾经不以为意的他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