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问题随之而来,掌握一些套路很有必要。
有一段时间,孩子的脾气很暴躁,做什么事情都不耐烦,动不动就生气,持续了一阵时间后,有一次她竟然对着我吼了一声。
“啊~~~”,眼神有点凶煞。被吓了一跳,有点难以置信。
就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孩子做错事时,对待她的方式有问题。当她做了我主观判定为错的事,先是劝阻,没起作用,声调便开始高亢,还是不听话,便对她吼一声,她就开始委屈的哭,这虽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她的确变乖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长此以往,我屡试不爽,她也学会了我对她的方式,因为她能感受到,用大声吼的方式,能让我立马闭嘴,不再喋喋不休的啰嗦。甚至在我还没开始说话时,就开始吼或者生气,就是不让我厉声说呵斥她,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事后,就有些后悔,吼的方式对待孩子特别不好,但脾气上来了,先前的懊悔就抛之脑后,能制止住,再计较后果。
孩子学会了吼叫,反作用在我身上,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时间往前拉回到童年,我的家人也是这样对待我的,潜移默化在自己的成长中,有了孩子后,曾经受到的影响被放大了,有意无意的将吼叫融入在了教育后代身上。不想故事继续在孩子身上重演,这对她的成长不利。
但不知如何做,没人告诉过我,掌握的方法有点少,需要看书学习套路,就买了一系列教育孩子的书,摸着石头过河。
也看了不少书,介绍的方法,行之有效,还有科学依据。这对我的触动很大,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原来还有许多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所以借机分享给大家,同时自己也加深印象,自我完善,当做一次修炼。
接下来要分享的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
如果是一个创伤儿童,特点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没人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没有机会向任何人倾诉,只能把情感隐藏起来,长期包裹在一个自我的世界中,不愿和外界交流。
这样对所处的的环境极其的敏感,当察觉到危险来临时,会做出过激行为,而外界的刺激,又加深了自我保护,更不愿意敞开心扉流露情感了,性格会变得怪僻。
那如何做,让孩子更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呢?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是什么?
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别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本质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的表达情感,而不受到任何的压抑或否定。
那父母在情感引导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父母应该对孩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借助情感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对处理自己情感问题感到困难,父母会说“我可能做不来情感引导”。那父母要先从自我改造开始,任何人都可以克服消极的情感问题。
为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父母应当怎么做?文中提到的不少,提炼并总结了我理解的两点:
1. 了解并尊重孩子。
父母最要抛弃的固有观念,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自以为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稍微做点出格的事,不循规蹈矩,例如不好好吃饭、长时间看动画片、非要吃零食,就大声呵斥,美其名曰是为他好。孩子也有个性和脾气,应该尊重孩子所做的事情,了解他们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或许原因很小,就是对父母什么都管,无处表达情绪,做出的小小叛逆行为。
2. 聆听并复述孩子情感
孩子有情绪,不能忽视,对孩子表现出的各种情感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就算是表现出特别的暴躁,最起码说明孩子是有情绪波动的,恰好这个时候父母要当做是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感受他们的情绪,共情他们的遭遇,聆听孩子说出来的种种感受,你只要点头或摇头,“嗯”,“哦”,“是吗”,这能够拉近与孩子的感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有人是与自己站在一起的,这更有助于孩子把情绪一股脑的宣泄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无处释放。不要一味的呵斥,把自己拉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上,时间久了,孩子不愿跟父母交流,距离远来越远。
如果孩子嘴上说不出来,只有情绪的波动,这时候可以借父母的口,帮助他们表达出此刻的心声,这样既能够让他们知道我们统一战线,也能够丰富孩子表达情感的词汇,这过程会塑造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
总结:
父母在孩子成长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