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学习《坛经》,严格来说通过大量的文字学习,不符合禅宗的教义: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但是我们普通人毕竟做不到顿悟,达不到无上正等正觉。
第一品-行由品主要是讲六祖慧能从入门到顿悟的经历。其中就有我们最熟悉的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后面才知道这几句仍未见本心,未入门内,但却已经在门槛上了。达到了“应无所住”这个上半句,只差“而生其心”这下半句了。
后面五祖给慧能传法,慧能便立即顿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心本来的面目。佛性本来人人都具备的。我自己对佛性的理解,就比如悲悯心,一个几岁的孩子,不识字,但他看到路边有一个乞丐,顿时生起悲悯心来,便想拿一块钱给这个乞丐,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其中一方面的体现。
再比如孝顺父母,也不需要别人教我们,我们从小便知道这个道理。还有知恩图报,感恩的心,也是本自具足的,本来就具备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便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爱一个人的心。我们生来便知道去爱一个人,本不生灭,不生不灭,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有这样的爱。这种爱不是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物的爱,就好比我们遇到对的人,我们便知道要去爱她,呵护她,保护她。不是在我们遇到正缘之后,才生起的爱。我们的爱本自有之,没有遇到对的人之前,它就隐藏起来,等待我们的正缘出现。你爱或者不爱,我的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还是会时常想起梦玉,未免会有这样的执念。我却没有那么苦恼了。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事物生生灭灭,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样的规律。不如就坦然面对生活,乐观的心态,明媚的笑容,深沉而又热烈的心。慢慢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的美好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如此值得去期待,值得去好好度过。同时,也会发现你以为的理想也会生出许多烦恼。就比如和梦玉在一起之后,难道就万事如意,万事大吉了吗?不,依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苦恼。这是逃不了的,怕是活多久就要经历多久的苦难吧。那就不妨,勇敢的热爱生活吧。毕竟上帝爱我,现在拥有的一切,或许以后看来也弥足珍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