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许论年岁很年轻,可是论时数很老成。假如他不曾浪费光阴的话。”
《培根论说文集》(The Essays of Bacon),又称《培根随笔》,作者是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本书首版于1597年。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于156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于1626年去世,是散文家、哲学家,代表作品:《新工具》、《学术的进步》、《新大西岛》、《培根随笔》。
本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很可能是《论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译者:王佐良)”
蒙田(法)、培根(英)、帕斯卡尔(法),这三位巨匠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重要的思想家。蒙田的《蒙田随笔》恬淡自适,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不一定能领略其意趣;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充满对基督教的捍卫和对无神论的辩驳,如果没有足够的宗教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我更喜欢培根的《培根论说文集》。
本书对诸多问题进行了思辨与探讨,既没有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只把眼光放在过于形而上的问题上,也没有拘泥于宗教的范畴,而是试图用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去讨论人人都会面对的一些永恒话题。
随笔中的文字虽短,但是启发性很强。读书之乐便在此处,往往身边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深度有限,亦或是虽有思考,却不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把胸臆直抒。
我觉得随笔是一个很好的文学体裁,凡是有所想法的人,都可以就某个问题将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不拘泥格式,不拘泥长短,只讲求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明晰。这样的文字,不论对于作者来说,还是对于读者来说,我认为都是大有裨益的。
《左传》里讲“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以为这个观点太符合我的三观了。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物质需求,只要能做到以上三点之一,我以为在一个太平盛世都应该能得到充分满足。
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精神上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某种“神圣”的满足,或者说是追求“永生”/“不朽”。而立言,我以为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部分目录
1.论真理
2.论死亡
3.论宗教一统
4.论复仇
5.论困厄
6.论作伪与掩饰
7.论父母与子嗣
8.论结婚与独身
9.论嫉妒
10.论恋爱
2019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