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看封面。了解书的作者,初版时间,再版时间;
2,再看目录。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快速通读。选择开篇结尾和感兴趣的章节,如果觉得没什么收获,也认为不值一读就可以弃置不读;否则快速翻阅一下,通读时候要明白的事情:
1,这本书主要讲什么?作者是如何设计书的结构来进行说明的?
2,是否对自己有意义,属于构建/补充自己的哪一块知识体系。
3,预估读一遍的耗时。再决定什么时候开始读。
4,正式阅读。带着问题来读,边读边拆解书。需要有框架记录的意识,可以使用xmind。另外强求自己有产出:一个脑图,一些经典片段,一个完整的总结和感悟。(如何高效拆解我还在琢磨加实践之中,待续)
5,关联,应用,实践。1,把本书内容跟你的知识体系融合起来,不兼容之处就是需要深刻思考的地方,到底是作者有失偏颇还是自己需要更新,还是多元化接受融合。2,横向比对,把统一领域的知识打通比对。这时候可以用起来在阅读中拆书做出来的笔记,或者是xmind图。3,实用指导性的内容就刻意结合工作或者生活实践起来。可以做领域性的产出,几本书综合起来一个脑图,有关联的经典片段,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感悟。
ps:一些原则
1,一本书不用都要全读;
2,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快速标记,继续往后,后面也许有答案。不要展开大量的搜索,会分散精力,降低速度。可以阶段性停下来统一查询。
3,系统,体系化的读书。同一领域,多读一些经典书,不同专家不同角度的书。
4,如果想要系统的了解某个学科,也许你只是被某本书激发了兴趣,但只要是想严肃,体系了解某个学科。最初选择的书籍需要有以下特点:
1,能起到范式作用。什么是范式?“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原理?—— 这就是范式,亦即一个领域的「话语体系」。它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公认模式」。好的通识教材,必须是具备专业范式的。它未必一定要「严肃」,但必须足够「专业」。”
2,客观。带着立场和倾向的内容,会导致许多恶果 —— 譬如故意选择有利论据,丑化和批判对立流派,以偏概全,等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煌煌巨著,但就是在这一点上广受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