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小时候,前面的文章也说到了,住瓦片房,一个穷人家的孩子。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家里出租房,外婆家是瓦片房,连个像样的床都没有,每次下雨,瓦片房有地方会漏水,地面是泥地,湿漉漉的,脏就不必说了。
家里是泥巴做的墙,只有2间屋,养了狗、养了鸡鸭、养了猫,所以泥巴院子里一直很脏,屋里也总有一股散不去的牲畜的味道。
这样的房子,我一直住到高二。
进入千禧年后的中国,应该已经很少再有绝对的贫穷了。
所以我能读得起书吃得饱饭,吃的也还不错,有肉,偶尔吃个青蟹就算“打牙祭”了;有衣服穿,都是在小商品市场买的;家里一年到头没什么闲钱,所以我的零花钱也就几元,记得小时候同学的零花钱是10元,真的是巨款。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家里做饭还是用灶,没有火柴了,早起没吃上早饭,饿着走路到学校,一直到中午,前胸贴后背快饿晕了。
当时我的家境,大概就是这么个条件吧。
长大一点后我就在想,要是我住在这样的家里,能请同学们来我家玩么?
但与此同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发达了很多年,当时还有亚洲四小龙之说,韩剧十分流行,我姐姐就特别喜欢看韩剧,还有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她买了不少周边,妥妥的迷妹,最近看到《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的言承旭,感慨啊,已经20年过去了,(顺带提一句,最近的综艺总喜欢卖情怀,好多都没有自我突破,言承旭现在还在道明寺的阴影里,他要像梁家辉学习,一人千面呀,多帅啊)。
而我们国家也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父亲就嗅到了国家发展基建的动向,从零开始,做建筑行业,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为项目觥筹,我好几次去抬他回家,为家庭奔波,我由衷得敬佩,总之,到初三,我家积累起了第一桶金,生活也好了起来。
从刚开始改革开放,在深圳,有的人搞倒买倒卖,一年就能搞到十几万元;在北京,有的人给外国人做翻译,小一月就能挣上千元;在上海,有的人开个小吃店,一个早上就能卖上百元。
而我小时候,我的父母辛苦忙碌一整年,积攒到手里的钱没多少钱,我家的一台西湖牌黑白电视机——一直伴随着我到初二。
这是时代造成的巨大不平衡,是市场经济从放开到暴涨阶段,必然的产物。
所以,我父母他们那一代的贫穷,更多的是地区差异、户籍限制、信息闭塞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缺乏机会和胆量。
其实说白了,根子在于资源和信息,没有资源就没有投入,也没有勇气去尝试;没有信息,就发现不了机会,提升不了认知。
向大家坦白,我在初中叛逆期的时候,也曾经非常怨恨父母,为什么不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什么会把我生在如此贫寒的家庭?
后来长大了也就想明白了。无奈啊,赚不到钱,攒不下钱,真是如此,我刚工作的时候,不论你怎么省吃俭用,钱还是没有多少,已经在既定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并且试图把最好的都给我。
但那时的我还不明白,我在叛逆期对于家境的每一句抱怨,都是一把发着寒光、冰冷无情刺向父母心窝的利刃。
那是“诛心”的刀。
一
小时候虽然穷,但对贫富没有特别的感受。
家族里最先富起来的人,是我的大伯在我11岁的时候在宁波市区买了一套180平的房子,装了电脑,买了彩电。而家里其他人还是囊中羞涩,望去羡慕的目光,他们家是真有钱,在宁波市区3套房,县城一套别墅,光房子算起来两千万了。
读中学后,我迷茫了一阵子,老师的话把我打醒,后期发力考进了省里的重点高中。
因为父亲头脑活络、胆识过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家也稍微富裕起来,而在重点中学里,大家的家境差别一下子拉开了,有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城里,对农村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在我刚刚穿上几十块的杂牌运动鞋的时候,他们早就已经各种阿迪、耐克了,穿衣要穿美特斯邦威(当时它做的还挺好)。
社会发展的大潮席卷而来,卷到了县城。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中国贫富差距最起始的分界线、阶层固化最明显的地方不是北上广这样过的一线城市,而是县城。
我现在听说,男生找老婆,女方别的要求可能会让步,但有一条必须满足:到县城里买一套房。
因为这是她们离所谓“阶层跃迁”最近的一步。
无论读书的时候怎么样,家里原来怎么样,结婚后能在县里有一套房,那就和过去的自己不一样了。
我能理解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急切心情,只是苦了那些找不到老婆的穷小子,包括我。
县里的阶层固化更为明显,我读中学的时候,班里那些家境好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父母很多都是在县里企事业单位工作,而往上数,爷爷辈往往就已经在县里工作了。
有些在县里做生意的,时间长了,其关系网也已盘根错节。
网传有个博士曾经以一个县城为研究样本,发现这个县里几乎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物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真的,人们很多时候都低估了这种三四线城市里的人情关系与父辈资源的威力。
在越小的地方,这两者越容易联手,可以轻易地堵死你凭借个人能力超越他们的机会。
如果,跳不出县域的范围,人生很可能就被困在这里了。
二
高中时,班里有个“白富美”。
穿上千的名牌衣服和鞋,用的是稀有的iPhone4S,就是我之前写过的买肾机,经常去外面吃饭、K歌,一支口红要100元,包包LV,兜里好像总有用不完的零花钱。
她的成绩很差,在班里总是排名倒数。
关键是,我所在的班级是当时学校里的朝阳班,大部分人都是从各个班里挑出来的尖子生,奔着考好大学去的。
有小部分是像那个女生一样,原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班里的人。
只不过,他们的父母都是县里面有头有脸的人物。
比如那个女生的父亲,就是县某局的局长。
我当时以为,他们之所以要进火箭班,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希望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毕竟朝阳班的老师和各种资源配备是全校最好的。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想明白,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他们之所以在这里,很可能跟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觉得,他们理所应当享受最好、最稀缺的教育资源。
朝阳班也好,名师也好,尖子生云集也罢,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整个县只有这么一个朝阳班。
成绩这么差还能进来,交易的“价码”肯定不低。
但如果不这样,又怎么去显示他们在县里的“实力”呢?
什么叫牛逼,牛逼就是:不管好不好,只选最贵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穷人家的孩子在这时如果想要强行融入有钱人家孩子的圈子,往往会丧失自我,得不偿失。
我的朋友湾仔和阿桐,属于班级里的中产,互相玩耍、鼓励着,通过高考走出了县城。
所以,无论现今的高考制度被多少人诟病,我都会对其充满感激。
正因为有这个相对最为公平的制度,才给了多少贫寒家庭一点翻身的可能。
三
大学是最神奇的地方。
无论你来自何地,家里是何情况,只要你考入了大学,都有机会和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产生交集。
我读大学的时候,班里有比我还穷的学生,也有家里开了上市公司的富二代,还有父亲后来进去了的高干子弟。
如果没读大学,这些人在现实生活里,很难和我产生太大的交集。
当然,这样的交集往往也只是在那一个时间段里。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宁波,阿桐和湾仔都留在了杭州。
每年过年都会三个人相聚,我们也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向前飞奔。
我是做管理的,湾仔在机械行业,阿桐去当了央企外贸。
我们从学历、专业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要想得到认可,前期只有苦干实干,别人不干的活我干,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我做,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和口碑。
这有点像任正非说华为为什么要去非洲、中亚这样的地方发展,因为轻松、高附加值的地区,别人不给你机会啊。
在前几年的时候,我们都过得平淡如水,没有什么应酬、没有什么享受,上班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下班就想办法上培训班,自我提升。
阿桐硬生生考过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我当时去他租住的房子,屋很小,也没什么像样的东西,但桌子一盏小台灯,堆满了书。
那是他奋斗历程的见证。
机械行业的湾仔则更苦,一周出差好几次,每次深夜回到家,还被老板叫回去赶工。
多次抱怨行业实在太憋屈了,不想干了。
但这么多年下来,他们都在杭州这个大城市里站稳了脚跟,阿桐十月份就要结婚,到时候我也会去参加,我和湾仔的女朋友在哪里呀?
所以,过去很多年里,我都相信,在没有条件、没有资源的时候,吃苦就是一种机会。
四
吃苦真的是一种机会吗?
为什么大家现在普遍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吃苦了?而且,似乎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了。
是因为,大家都好逸恶劳了吗?
我觉得不是。
除了价值选择多元化的因素外(我们当年没什么选择可能),最最重要的一条:
如今的资本回报率将劳动回报率远远甩在了身后。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年轻人普遍的消极情绪,其背后产生的根源一定是社会现实。
我前几天看到公众号大V讲零几年的时候到的北京,那时候工资不太高,一个月三四千,问题在于,那时候北京四五环的房间也才五六千,所以一点也不着急买房,一直到08年后看着房价涨起来了,才赶紧上车。
从2015年开始,房价暴涨,我们工作的时候,压力很大,希望工作个几年,可以上车,时间告诉我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
现在的年轻人难啊!
都多少年过去了,毕业去哪家公司月薪过万已经是很高的标准,相对于2015年后,工资没怎么涨,但房价翻了十倍不止。
我看到过一个说法,如果房地产的逻辑不变,未来买房将越来越变成资本游戏。说白了,房子的资本属性远远大于其实际居住价值,未来要买房的,只能是手里已经有房的人。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年轻人赶在2015年大涨前在杭州或者宁波的中心地段买一套房,那么这套房子升值的钱,很可能会超过他一辈子凭劳动所能赚到的钱。
房子,只是这些年资本的一个缩影。到了真正的资本市场,这种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为什么一个演技平平、道德败坏的明星,动辄收入“一爽两爽”?
也是因为资本进入了影视娱乐业。
这就是站在宏观视野来看微观个体。
就像我在文章前面,详细叙述了改革开放,有人发了大财,而我的家境却依然很贫困的原因一样。
站在个人视角,你会觉得,这种穷似乎是天生的,你穷你活该。
但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我的父母什么也没做错,那么辛苦,那么勤劳,那么节约,还是那么贫困,光讲自己的原因就说不通了。
我曾经和我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他当年是被时代红利落下了,因为缺乏信息、资源,所以赶不上趟。
我父亲却很乐观地说: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小趟,但还是赶上了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趟,要不然哪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啊。
而同样的问题放到现在,如果不去思考和研究宏观层面的这些现实,只一味忽悠年轻人“996”或者指责年轻人不吃苦,都是不实事求是的。
五
绝大多数时候,贫穷都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里说过,贫困的成因有很多,也是多种原因复合作用:国运,自然环境,家庭,种族文化等等。
贫穷是无法形成持续创造价值的体系的一种结果。
在我父母那一辈,贫困的表象是缺钱,但实质是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环境以及基础设施。
说得简单点,你住在山里,想搞个农副产品出去,都没有路。
到了现在,贫困的个体背后,是缺乏更具激励性的环境和机制。
幸好的是,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看得比我们远,行动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有力。
三胎,解决后续动力问题;双减,包括不允许再搞我们当年的火箭班之类,解决教育负担问题;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资本回报率过高问题;清理饭圈,打击娱乐圈不法行为,是解决社会风气和导向问题;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是解决分配公平问题……
用这个视角去看,我们现在感觉每天都在看的“大新闻”,一下子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些,都是为了给下一个时代,为了2035长远目标,为了百年奋斗目标,先搞好土壤啊。
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沙漠缺水,但是你直接灌溉水进去,并不能让沙漠变绿洲。 沙漠要变绿洲,还需要合适增长的植被,这时再浇水,加上合适的天气等自然环境,人工养护,才能抵御土地沙化,让绿色存活下来,蔓延起来。
社会和大自然是有其共同之处的!
在保持社会总体稳定,社会体制框架总体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和政府已经拿出了很多的行动了。
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更清晰正确地认识现状:
我们仍然有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有疫情之下恢复最迅速的经济体系。
这是每一代年轻人可能翻身改变命运的根本土壤。
大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国家已经在想办法不断改善了,对我们自己而言,我有几点建议:
1. 学会跳出。
穷人家的孩子要实现翻身最大的阻碍,一是家庭&父母,二是性格&情绪。
无论是哪一种,都一定要学会跳出来,不要被原生家庭和原本偏执乖戾的性格所左右。
2. 轻装上阵。
穷人家的孩子负担重,有些老家人以为孩子大学毕业有工作了就可以正大光明、名正言顺吃“他们”了。
却殊不知走入社会只是起点,后面的每一步都无比艰难。如果非得要什么都兼顾,就只能步履沉重,迈不开腿了。
3. 多点积累。
这个时代,吃苦的意义不在于纯粹靠苦干实干来挣钱,而是应该靠早期的刻苦钻研,多做一些经验、能力、口碑上的积累,有了积累,按部就班也可以继续前行,要是能抓住机会就可能一飞冲天了。
4. 不要设限。
人最怕的是自我设限,我在一直突破,如今我是个普通人,但我喜欢金融理财,那种印证自己判断的感觉真的很好,我在理财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每次都超过我的想象。
你不设限,才可能去摸到高线。
千万不要封闭思维和认知,再也吸收不了、听不进去任何新的信息和观点了。
你的认知每提升一步,逆袭的可能就多一分。
5. 危机意识。
一个人逆袭翻身的黄金期,大概也就是10年到20年之间,基本上从23岁到33岁是边积累边成长,33岁到43岁则可能创业干事,取得大突破。
在此期间,你需要心无旁骛、目标纯粹,但一定要意识到可能面临的危机,包括父母的老去,个人的健康,职业的倦怠,家庭的矛盾,甚至是失业的风险,一定要提前设置B计划。
我们没有太多的本钱可以输,所以千万不要梭哈。
六
现代的社会很浮躁,
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回报率高的原因,让投机变得更盛行。
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源太多,放大了某些成功个例。
知乎人均月薪十万,抖音人手宾利,都是魔障。
除了让你心旌动摇,甘受诱惑外,毫无意义。
真正靠谱的,是穿透纷繁的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一定要相信这个社会再操蛋,也一定会给坚持提升自我、一直努力奋斗的年轻人留有一席之地。
唯一的要求是:
你不能自己先认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