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端午节还蕴藏这么多文化

从小就从课本上和大人们的口中,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

后来有了电视,在电视上看到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才知道赛龙舟也是端午节习俗,而且也与纪念屈原有关。

再后来,看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才知道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

现在网络发达,知识的传播更迅速快捷了。这几天关于端午节的一些来源、风俗、禁忌和名称等相关知识,网上的说法甚多,还有根有据,有些是闻所未闻。原来看似不起眼的端午节,还蕴藏着这么多文化,感觉自己就像井中之蛙一样,少见多怪。

这些传说或故事,基本上都与地域有关,与当地的气候和人物密切相联,有的让人感慨,有的令人感动,有的便宜养生,有的富有哲理,不得佩服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端午节,源自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仲夏端午,是龙飞在天的日子,乃是大吉大利之象,南方的祖先就创立了祭拜龙祖的端午节。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中,端午节杂揉了多种民俗,附会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内容,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甚广的是”历史人物纪念观点”:

一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早已家喻户晓,自不必多说。

二是纪念忠贞之士伍子胥。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伐越,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求战,遭到奸人陷害,五月初五这天,他的尸首被投入江中。

后来,吴国被灭,伍子胥的灵魂常在夜间江上号哭,悲愤之气化作钱塘江大潮,百姓感念其忠心,每逢端午节必祭伍子胥,渐渐的成了江浙一带端午节习俗。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据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亡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十七天后,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杀。没想到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尸体浮出水面,世人惊奇。

之后,人们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把每年的五月初五,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更是南北大融合,主要有:

一是赛龙舟。起源于古越人祭水神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因纪念屈原而兴起。

二是配香囊。小孩子们配香囊,为了避邪驱疫。

三是系五彩丝线。由五种颜色编制而成的五彩丝线,代表五行,像征吉祥。所以,在孩子们手上脚上系上丝线,以避兵及鬼。

四是悬艾叶菖蒲。家家户户将艾叶菖蒲悬于门楣,用于驱瘴。

五是沐兰汤。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汤沐浴,可以去邪气。

六是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江淮地区,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用于镇宅避邪。

七是点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据说能杀百毒,人们把雄黄泡在酒中,在孩子们的头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可以使毒虫不上身。

八是吃粽子。粽子也是一种药膳,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功效。

端午节的禁忌:

一是忌游泳。老辈人认为,端午节是祭祀的日子,这一天游泳非常不吉利,尤其是不能在溺亡过人的地方游泳。

二是忌喜庆。端午节是个悲伤的日子,是祭祀先祖的节日,这一天忌讳办热闹的事情。大家相互祝福的时候,也不要说“端午节快乐”,要说“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今天朝气蓬勃地走来了!

借此,祝友友们端午节安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