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依旧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首篇,单元明确要求:感受诗文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当然还有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类课标要求。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或许是上过很多遍的缘故吧,一直觉得《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无非就是从内容的疏通,字词的积累,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写法的体会上来引导学习,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蛮简单的。
决定扶一扶,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第一课时,从题目解读开始。曹刿论战,主谓短语,曹刿,春秋时鲁国人,论战,重点在“论”,不在“战”。此战为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为什么会以少胜多?可让学生依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言论之。从战场所在地和发动战争的原因来看,长勺之战为齐国入侵,鲁国站在正义一方,加之占尽地利,若在加上“人和”,此战必胜。
通读课文,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学生分工合作,课时目标轻松达成。课快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微写作题目:我为你点赞,可以给文中的一个人物点赞,也可以给作者点赞,学生情绪高涨,我则暗自偷笑。
阅罢作业之后,第二节课语文课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提前进教室,而且我知道这节课,我的位置不在讲台上,而是教室后面的那张桌子。我的作用,也不过是为上台发言的一位位同学点赞。
交流从为曹刿点赞开始,因为他是这篇文章里的男一号。
王馨:我为曹刿点赞
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的功臣,他身上诸多闪光点,值得我学习,我要为他点赞。
“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将要迎战时,曹刿主动请求接见,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介平民,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在国家危难时献出自己的力量,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是值得点赞的。他不顾乡人劝阻,毅然请见的这种毛遂自荐的精神,不仅值得点赞,还值得我学习,这样才会给自己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
曹刿深谙“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若考虑不到这一点,或许就会一败涂地,让我不禁要为他的战前周全的准备点赞。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击鼓时机选择尤为重要,乘胜追击未尝不可,可要看敌军是否有埋伏,他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时击鼓进军,选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时追击,让人不得不为他的战略战术点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大胜齐军,永载史册;他的聪明才智有勇有谋,不卑不亢,谋虑深远青史留名。他还不像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敢想敢做,在众多不问国事的平民对比下,曹刿更值得我为他点赞!
袁祖康:我为曹刿点赞
本文以记言的方式,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并且告诉我们,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有利战机才能取胜。
文章开头,曹刿同乡人之间的对话,说明了他对这次战争以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所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性。在战争之前敢挺身请见,说明他关心国事,且心里早有对策。
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让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警醒鲁庄公,为取胜奠定了基础,这已初步显示了曹刿的智慧。但是有了取胜的条件,还要有正确的指挥,这时曹刿请求“战则请从”,又见其智慧。
综观全文,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表现了他爱国之情,主动询问战事准备,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战时运筹帷幄,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讨论取胜原因,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综上所述,我要为曹刿点赞。
台上的孩子在讲,台下的孩子在摘记要点,台上讲的孩子语速有点快,台下孩子思维流动也迅速,讲述的孩子,都是在掌声里走下来的,这是孩子们为他们点赞。
田楠:我为鲁庄公点赞
如果说曹刿是千里马的话,那鲁庄公就是更难见到的伯乐了,曹刿请求献言,如果没有鲁庄公的同意,那就不可能有战胜齐国这一个大国这一说。
对于这场战争,鲁庄公也有他的对策。对于曹刿的“何以战”的追问,也能一一应答,毫不介意曹刿评判时的气势凌人,从对话中,鲁庄公也初步判断出曹刿是懂军事的,说明鲁庄公看人的眼光准确。
后来曹刿希望一同出战,鲁庄公也没有反对,也说明了它的大气。到战场后,鲁庄公几次都曾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号施令,但是面对曹刿坚定的语气,他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事实证明他又赢了,最后完美收场。
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并未当场质疑,可见其不耻下问与气度之大,以及对于曹刿的敬意,长勺之战,以少胜多,再一次验证了他这个伯乐的知人善用。
我为鲁庄公点赞,为他的知人善任,为他的高尚品行点赞。
何璇:我为鲁庄公点赞
长勺之战,讲的是强大的齐国与弱小的鲁国之间,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场战争,不得不提曹刿和鲁庄公,比起聪明机智的曹刿,我更想为鲁国的君主鲁庄公点赞。
首先为他的尽职尽责,知人善用点赞。鲁庄公,处事严谨细心,“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算是尽心尽力做到了君主应该做的。面对平民曹刿的请求,他并没有拒绝,说明他善待百姓,也明白江山社稷靠的是老百姓,所以即使日理万机,应会依旧关心老百姓,理解百姓。
我还要为他放下尊严,虚心纳谏点赞。面对战场上一展才华的曹刿,他没有心怀忌妒;战争后虚心请教,并不唯我独尊,身为君主,实在难得,与曹刿的交谈,没有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傲态,而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我更要为他的不耻下问,取长补短点赞。面对齐国这样强大的对手,他并没有灰心,与曹刿联手挫败齐国。对于曹刿的战术,他不知缘由,深知在军事上的愚钝,却能不耻下问。
读完此文,心里涌起一阵波浪,在海面上咆哮,仿佛也是在为鲁庄公的英明点赞。
冉雨楠:我为作者点赞
《曹刿论战》一文,仅用200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不得不为作者手法的高妙点赞。
文章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过程,而是把着墨点放在了论战上,对战前的分析和战争取胜原因详加叙述,而战争的过程一笔带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论战”选取材料,不仅突出曹刿的“远谋”,还突出“人谋”的重要性,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原因一目了然。
全文事态发展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战争的前因后果,发展推进都一清二楚。段与段之间承接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前后照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作者还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赞扬了曹刿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充分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才可以取得战争胜利,我认为应该为作者点赞。
赵瑾:我为作者点赞
我要为作者点赞,为《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点赞。尤其要为此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善用对比点赞。
《曹刿论战》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了选材与剪裁,突出了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详写“论战”,略说作战,紧扣一个“论”字,详写了曹刿战前“取信于民”的言论,和战后对胜利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的“远谋”。我从中明白了一个写作技巧,要详略得当,详写时要用墨如泼,略写时要惜墨如金。
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劝阻说:“未可”,直到抓住有利战机,才言“可矣”。战后总结时,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与曹刿一一回答做对比,这样写出了鲁庄公的“鄙”——无知,无能,鲁莽,草率,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
如此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个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的人,就是作者,我为作者点赞。
听罢不禁为孩子们的深思熟虑,眼光独到,思维多元而深深点赞!
为田楠的“伯乐”一说点赞;为赵瑾的“详写时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设喻点赞;为王馨能指出曹刿的“责任担当”点赞;为何璇的条分缕析,说理透彻点赞;为冉雨楠的逻辑严密点赞;为袁祖康的语言简洁点赞!
也为孩子们的倾听点赞!
点N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