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在名企实习的学生,都渴望实习期满后,留在公司继续工作,转为正式员工,但每年能留下来的是屈指可数。
可以说,实习是预工作,提前适应工作。如果能留下来,不用后续舟车劳顿到处奔跑找工作,而且因为在实习期,对待入职公司的企业文化、团队氛围、产品研发流程等都已熟悉,无疑给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基此,实习留下,成了校园莘莘学子趋之若鹜之事。
二
而在现实中,可以说大部分同学实习,特别是进大公司的名企实习,更多是一段实习的经历。当然啦,有一段与未来工作相关的实习经历,无疑是给后面找工作增加了法码。
曾经,笔者遇到同学A,他问:为什么公司不能留下我呢?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他来公司实习,已按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了领导安排的任务,他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是公司不能给他机会。
站在A同学的角度,他的思考逻辑也没什么不对,只是想得太少了。
而站在公司老板的角度,问题是这样的。
三
首先,一个公司需要实习生,一定是由某事情触发的。公司在研发某新产品的过程中,面临时间进度、成本的压力,把项目的一些任务通过分解,把事务性的,单一的,重复性的工作独立出来,通过外包,或招聘实习生,或临时工来完成。例如,就软件测试而言,因为面临软件版本交付质量,有很多场景或功能用例需测试,而这种已设计完成,有明确输入输出的用例,聘用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即可完成。此时,企业往往会发起招聘实习生的需求,见下图。通过实习生执行测试用例,保证版本的准时上线,为企业解决项目按时交付的问题。
当然,正规公司都会按合法的路线,与学生签定劳动协议,给予相应的报酬,时间一般3-6个月,不等。而这些学生一般是本科大三或大四学生,或研二学生,也即学校课程学完,面临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四
至于公司能不能留下某实习生,其中最核心有两点,一者:企业有没有编制,即正式员工的名额。二者:此学生留下来,能不能帮公司解决什么问题。这背后的逻辑,还是成本的问题。这远不是前面同学A提到的‘我能完成实习任务,是公司不给机会’那么简单。当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测试用例执行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招聘实习生只是其中一种。当问题解决后,资源则可以释放,这也就是为什么实习都是以短期为主,而正好面临毕业的学生也正好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多点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正好能满足公司的需求,属于供需平衡或吻合的供求关系。严格来说,能不能留下来,是属于另一种供求关系。见上图,“留下”部分的组成关系。
站在公司的角度,新增编制,面临扩大运营成本,新增一个正式员工,公司付出的远不止薪资层面的付出,还包括潜在的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的,如五险一金,各种与人头相关的办公费用、税费等。在职场中有个很热的词,叫“老板思维”,也即换位思考的思维,如果每个员工都有老板的思维,很多事情也便释然了。
五
关于人员编制,一般有二个来源,一者为新增编制,这种情况一般指公司增加新业务需增加人力。二者为补缺,即现有岗位有人离职。补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岗人员有更好的发展或其他原因主动离职。还有一种情况是公司用人机制的使然,如现在很多公司都有末位淘汰机制,且有一定比例。那么,这些淘汰的员工离职后,公司一般会通过补充新鲜血液,从而盘活人才结构。这样,对于实习生的机会就来了。但想想,特别是名企,如果你没有优秀的资本,何谈去替代淘汰员工的位置。而这些淘汰的员工,人数也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实习生留下来难,且屈指可数的重要原因。
再者,实习同学本身也不能忽视的,因公司对实习与正式岗位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于实习,公司主要是为了解决短期的业务问题而触发,要求普遍不高,只要能满足需求,完成任务即可。而招聘正式员工时,公司需从全局系统性考虑,包括人员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甚至战略前瞻性等多方面考虑。这也就为什么通常情况下,知名大公司进行校园招聘时,要求都很高,基本都是非985,非211简历不收,有些甚至后者都不收取了,直接设定为985学校的优质生源。而当企业招聘实习生时,因目的不同,一般不会有这个约束。
那么,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因校园招聘时被拒收了简历,通往名企的路受阻。而恰恰,笔者认为正因为实习,要求不高,你有机会进来了,后面拼的是实力。而对于进来后,无论是谁,老板看重的是你的工作输出,业绩,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所以,实习是非名校学生通往名企的一条不可多得的路。
六
在实习期间,如何算是优秀。那些通过实习,留在名企的学生究竟做了些什么,有什么亮点打动了老板,成了幸运儿呢,下篇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