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后也几个月了,还是觉得好快。
其实挺不喜欢分享,因为分享嘛,当然是把好的东西拿出来才叫分享,就像小的时候作文被老师当着全班读一样,那得写得好才行。但我还是选择来做这件事,这是我支持本心的方式。
听到前面几个伙伴的,每个人都在说变化变化,我也喜欢好的变化。
最近最开心的一个变化是跑步。
双十一那天去参加了一个半程马拉松活动。虽说是半程马拉松,但它有家庭跑、迷你跑、10公里和半程四个赛段。我报名的是10公里,暂时没有打算去跑半程,怕受伤。
参加半马活动,源于去年的一时兴起,跟两个朋友一起约了想尝试一下,她俩虽爱跑步但每次距离并不长,我长期混健身房但讨厌跑步,三个小白也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出手就报了对我们来说都有难度的10公里。记得赛前几个星期,我某个周末的下午出去跑了一趟,绕着我家附近的区域,挺大一块地方的,好不容易跑到既定的目的地,居然还不到5公里。看来10公里比想象中的长,瞬间产生了畏惧和担忧,有一点点担心不能完成。
对为一个佛系,或者说直白点没那么有好胜心的人来说,跑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吧,跑不完走完也行,当散步,当欣赏风景。
活动当天天气很好,12月的清晨脱掉外套穿着单薄运动装居然也不觉得多冷,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很兴奋。好不容易等到发令枪响,开跑了。出发的第一公里很顺利,肾上腺素飙升啊,然而随即一个长上坡,虽然很慢,跑过去仍旧是花光了力气,开始泄气了。跑到三四公里的时候第一个倦怠期来了,脚已经开始疼到麻木。六公里左右坚持不住了,停下来活动了一下胀痛的脚腕。害怕脚腕受伤,后面一段路明显慢了不少,上坡再也跑不到顶点了,脚腕和大腿已经不听使唤。最后一公里,看到希望了,真的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总算是跑着回到的终点。第一次10公里,很艰难,但跑完就是胜利,能在规定时间内完赛,已经超级开心了。
今年,我们几个又相约去跑10公里。隔壁办公室新来的小弟凑巧也要去,他是第一次参加,就说要跟着我一起。今年我们三个已经是一副老油条的样子了,早上一点也不慌不忙,结果今年参与者太多,到处都挤,导致我们最后上完厕所出来就听到发令枪响了,两个人立马跑了,可我还要帮一个朋友别号码牌。于是热身都没做,赶紧进入赛道。又瞬间被人群淹没和冲散,因为怕小弟不知所措,就一路找他,追了接近1公里才找到他。于是开启了一路聊天一路跑的模式。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就知道怎么分配体力了,整个过程身体的感受比上次好多了,最重要的脚腕和膝盖没有不适,肌肉有轻微酸痛。这一路,因为有小弟的陪伴,时间过得快了好多,除了几个上坡,也没有什么特别难受需要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坚持的点。
有个人陪着,真是比一个人轻松一些呢!可是他为了适应我的速度,浪费了自己的体力,有点可惜。这里我就想啊,快与慢,独自与陪伴,哪个更好呢?想了不少场景,没有明确的答案,都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的。这说明什么呢?凡事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能用一个视角去看待,不能用一个方法去实践。
那么面对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想法,甚至是一些相反的相对立的意见,我们应该要支持一方否定一方吗?我想,更应该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接纳更多的可能性,否则很容易就以偏概全,变得偏激,钻了牛角尖。
如今每每遇到自己不喜欢、不赞同的事物,总会先想想本心,想起提醒一下自己:不要随意做评判,能理解最好,不能理解就包容,包容不了就接受,接受它本来的样子,哪怕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样子,但人家有权利是那个样子。
对本心的探索还有许多困顿和茫然,就先不总结经验指点人生了吧。这周忙得午饭都错过了两次,也没时间好好写稿子。目前最开心的就是跑步这一段经历,看到大家近期也有讨论运动,所以也算强行挂上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