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我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见到那个青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惦记着他,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是否娶了媳妇,如果健在,应该是七十多岁了,应该还是那么标志,那么爱干净吧。
我还是十七、八岁的时候,那年冬天,一个背着卖衣服的南方人到了我俩姨姐夫家,打开包皮,里面是叠得整齐的衣服,全部都是裤子,笔直的“火车道”,是浅灰,浅蓝兰色的居多,都是混纺的。那时的农村还是粗布的衣服多,颜色也单一,要么黑兰,要么黑色,女人就是大红,很少有其它花色,八十年代后期,刚改革开放,村里一些担货郎还很多,再就是很少的背一些衣服卖的。我看了很久,上下都翻个遍,最后以每件七元的价格和我的侄子俩人买下,后来我们又按钱分开,于是,我们俩就骑自行车,在邻村,邻县的乡村卖货。
我们把大村子转完后卖了大部分,剩下是人们挑剩的衣服,颜色不太好看,最后商议我们分开到偏远的小村子卖。分开后第二天,我们就开始行动了。
时间己快到腊月过年,我们想赶紧卖完,好安心过年。那天我走了整整一天,阳坡半山腰的时候,到了邻县的一个小村庄,也就五、六户人家。那时村里还很落后,没有电,住的都是低矮的土房,就是一个门,一个很小的窗户,下面一块不大的玻璃,上面一个不大的木头窗,这就是一户人家。
一位身样很好看的年轻人把我带到他家里,他想买一条裤子。他住在就我刚才描述的小房里,外面阳光充足,可里面很昏暗。随他进去,土坑上一块破旧的油布,但还是挺干净,我把衣服放在坑中间,打开来,他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和我商量价钱。我看家里没什么人,就他一个,没好意思问这问那,后来他挑了一件灰色的裤子,我原打算要卖十五,看天气己黑,就十元钱卖给了他,他十分喜爱,看他穿得挺干净,我心里好奇,这么贫困的地方,还有这等人才!从他家出来后,在一个俩仨个老人闲坐的地方我停下,唠起了嗑。他们说他是个光棍,三十多岁还没找下媳妇,主要是家里穷,没人找。我又回头朝他住的方向望去,那低矮的土屋,心里顿生同情之心。那时,像这么优秀的青年,因为生活困难,找不下对象还很多的。
回家的路上,我惋惜了很久,贫穷让人多么地无奈。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那个青年,不知结婚了没有,真是可惜了那个年青人了!
我想后来人们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那个年轻人也应该走出去了,走出去就不一样了,像他那样的青年人应该是有很多机会的。他不会长久呆在那里的。
唉!待我再老一点,什么也干不动了,就回老家趋车到各地再走一遍,回忆当年,或许是一种乐趣感慨,一种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