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哪些内容?
001 “没时间了”的错觉
时间不够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这种虚假的勤奋,使得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同时也使得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而实际想着的却是“最好不费吹灰之力”。人们却一再忽略解决问题的根本--一切都靠积累。
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只有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002 你控制大脑而不是大脑控制你
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003 速成不可能
期望速成的根源,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跳出速成的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速成不可能,那怎么办?一个字“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完成后要尽量客观的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的,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又及其想要的”。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让你瞬间脚踏实地。
004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我有哪3点收获?
001 对年轻人而言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
由于无知而错过的事物,有可能会让你悔恨终生。
笑来老师不学盲打的例子,还有《我不过低配的人生》里举的有人因为是畅销书而不愿意去读得例子,都表明了无知的可笑与可怕。如何才能克服无知?承认它,保持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尝试之后再做结论。
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借用蔡康永老师很有名的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将难改为有什么用,也同样适合。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不知道,那就去学吧。
002 完美不存在。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先完成再完美。
003 焦虑时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
如果与实际联系,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001 学习新知识
学习新知识的刚开始阶段,不要钻牛角尖,将时间浪费在搞懂一些无谓的细节是为什么上。可以先把问题记下来,然后继续学习。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这些问题,说不定就已经解决了。
带新人的时候,也要告诉新人这个道理,不要钻牛角尖,将精力先放在理解框架上。
002 不要对新知识、未知的内容感到焦虑
承认自己的局限,承认未知是永远存在的。对新的知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