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去也。
全国大范围的高温天终于熬到了最后的结尾了,老人说道处暑这天若是下了雨,那么田地里的谷子就会饱满。实际上长江流域很多河流遭遇断流、干涸的环境问题,不知道多少水田受到影响导致减产,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借此“处暑下雨,颗粒饱满”的彩头,祈愿这次的气候灾害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大家都渡过难关。
也再次呼吁我们自己,继续低碳出行,保护好环境,从我做起。我们只是这颗地球上的暂住者,地球已经诞生很久很久了,没有跟这个大房东捣乱的道理。古人在造园的时候讲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诸多典籍中和传承下来的思想里都很着重于“天地人”三者的自然平衡关系,作为现代人我们拥有越来越厉害的高科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若能在花些心思让高科技服务于“平衡的天地人关系”,便捷生活和舒适生活才能离我们更近一些。这些都是很宏大的议题,能做的也只能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空调温度调低一些,家门口买个菜能走动就走动,纸张粮食要爱惜,刷牙关水龙头,少用塑料袋……等等这些小举动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说回处暑,处暑也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暑热式微,凉意起。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也需要像我们一样贴点秋膘。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一些作物硕果累累之后便已自发枯萎,树木也将到了“一叶知秋”的转折期,不再像春日里的鹅黄嫩绿,也不如盛夏里的郁郁葱葱。不过我们的口粮此时到了饱满的时候,为“秋收”开始加速增添金灿灿的颜色,也对应了春天的生机勃发的“发”,一种上扬生长出来的势,秋天便是“收”势,而后冬“藏”,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在休养过程里的“顺应自然”。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贴秋膘的缘故,夏天大量津液散逸,人体是虚弱的,也多有乏力不思饮食的疲劳姿态,若能在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收”,身体开始慢慢恢复正常的机能和新陈代谢。古话说:七月半的鸭子,八月半的芋艿,时令之物吸收了三季的精华,又跟我们一样经历了三季的生长和消耗,这个时候适当吃一吃,也是对身体有所帮助的。
老鸭汤可以说是秋季在适合不过的汤了,去秋燥又可以让身体更好的吸收养分,而这时鸭子也甚是肥美,口感上也是能满足人的味蕾的,不妨一试。
从老鹰贴秋膘说到我们贴秋膘,到底还是太接地气了些。那在最后让唐人元稹给我们讲讲带点文化气息的处暑吧。
他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吟诗道: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他说了处暑到来,老鹰开始祭鸟捕食,这白露的秋意浓也在积聚了。秋风吹动树叶,风大声也大了,秋高气爽也有了萧瑟的气息。农作物开始饱满等着秋收,风安静的时候,虫鸣才开始作最后的大合唱,我呢就坐在这般秋风起的遮风挡雨处,看着这些事物慢慢凋零,听着虫鸣,在秋意渐浓的落叶声里,调试好架在膝盖上的琴弦,与这秋意共曲一番。
郑重声明:原创作品,请互相尊重,转载请注明,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