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路遥受邀到西安矿业学院演讲时,有人向他提问:为何要给《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的人,一个悲惨的结局?
路遥答道:“他回到煤矿,并不是说生活已经完蛋了。我认为他通过前面的各种打击和挫折,一定对生活又具备了一种勇气,所以,他更能迎接挑战。”
看完这本书,读者才顿悟到:在人们平凡而波折的一生中,真正让人觉醒的,不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读书是穷人最好的出路
1975年的一个冬天,原西县高中的操场上,领午饭的人群早已散去。
这时,穿着破旧的孙少平才缓缓走来,悄悄地领走了他的两个黑面馍。
贫穷、饥饿、虚荣心不断地折磨着这个少年稚嫩而敏感的心。他刻意躲避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在无人的角落里,独自啃食着寒酸的午餐。
少平家境贫寒,家中六口人挤在一口破窑洞里,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
哥哥孙少安成绩优异,可眼见家中光景恓惶,不得不放弃学业,和父亲一同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孙少安深知,读书是穷苦人改命的唯一出路。但他更希望把路留给弟弟妹妹,自己拾起锄头做他们的铺路人。
相比哥哥而言,少平能继续上学实属不易。但贫穷如同枷锁,使他“心门”紧闭。他在班里很少与人交流,担心暴露出身,被人看低。
孙少平非常热爱读书。尤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查尔柯察金不屈的形象,深深地震撼了他的灵魂。
少平朦胧地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在何等残酷的境况下,都能通过自身顽强的意志力,活出精彩的一生。
渐渐地,他每天都沉浸在书籍中,不能自拔。读书让少平的精神日渐丰盈。他不再因为贫穷故步自封,也不再因为出身而自卑不前。
他开始主动和同学们做朋友,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
通过学校的文艺活动,他与干部子弟田晓霞结识。他们经常一起看书读报、探讨时事。
高中毕业后,孙少平回村成为一名教师。读书让孙少平逐渐摆脱了出身的桎梏,精神得以蜕变。
书籍,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起点,但却能扩宽他的认知,继而改写他的人生轨迹。
面对苦难,强者越挫越勇
路遥在书中写道:“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孙少安辍学回家后,因为能力出众,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他立志要带领大家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起先,他想把一些零散的荒地分下去,让村民能多一些口粮。结果,被居心叵测的人告到了公社。不仅分地无望,还被推上了批斗台。
贫穷何尝不是一种苦,可少安想翻身简直比登天还难。
农村实施包产到户后,少安想要脱贫的心再次被唤醒。他借钱到城里包工拉砖,赚了一大笔。而后又用这些钱,办起了烧砖窑。
眼看砖窑烧出的砖换成了钱,孙少安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人间苦难,往往只是短暂的迷雾。平凡的我们,虽不能眼观八方,但只要内心坚定,不轻言放弃,终能走出困境。
因生源不足,村里的学校停办了。哥哥希望失业的少平能帮自己管理砖窑。但少平更渴望将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他背起行囊,奔赴远方。
迫于生计,少平只能做搬运工。他每天要搬一百多斤的大石块,几天下来,他的脊背都被压烂了。
家人的不解,离乡的孤独以及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经历无一不让少平体会到人生不易。但他坚信,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定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终于,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他被推荐到煤矿工作,有了正式工作。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够经受住苦难折磨的人,往往能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尽艰险,收获辉煌。
人世无常,珍惜当下
孙少安眼瞅着砖窑的生意日渐兴旺,他索性向银行贷款办起烧砖厂,打算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
谁曾想,他请的烧砖师傅是骗子,出窑的砖都成了废品。少安半生的心血也就此付诸东流。
事后,少安独自吞下了委屈和不甘,熬过一段黯淡无望的日子。但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再次将他从失败的困境中唤醒。
于是,他鼓足勇气,东山再起,向银行贷款,重新建起了烧砖窑。
经历过失败的人,往往能够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这次,少安对每个细节都格外谨慎。第一批砖出窑后,转眼就被销售一空。他趁热打铁,扩大生产,砖窑越办越好。
家里的债务很快就还清了,日子也越发红火。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少安的爱人在这时被查出癌症。
命运仿佛从不肯对少安心慈手软。可叹,这个和苦难一再交手的汉子,再次陷入万丈深渊。
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生活从不曾对谁怜悯,成年人的日子里更是堆砌着数不清的不如意。
孙少平初进矿区,在师父的帮助下,他很快熟悉了那里的工作和生活。丰厚的薪水,稳定的生活都令他十分满意。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也逐渐升温。
正当少平沉浸在如蜜般甜美的生活中时,接连发生的两次意外,夺走了他敬重的师父以及心上人田晓霞的生命。
少平的内心纵有百般波澜,但他依旧选择独自舔舐伤口,负重前行。
古语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后,少平也在一次生产事故中,险些丧命。
人到绝境是重生。不断经历逆境的人,灵魂往往得到更深的淬炼,才能稳妥地立足于世。
出院后,少平的脸上多了一道疤痕。但他没有选择辞职,而是毅然地朝着矿区的方向走去,继续书写他平凡的一生。
人到中年人,才会懂得:一帆风顺,只是美好的祈愿,持续被苦难捶打,被无常裹挟,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唯有勇敢地踏过荆棘丛,才能看见坦途,成为自己余生的摆渡人。
写在最后
路遥在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醒悟的过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往往才是最难行走的道路。
不经一番风雨,又怎能体会到生命的澎湃与张力?
是经历,让我们有所顿悟,从而完成思维的转变。同样是经历,让我们不断成长,才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愿我们经历人间百态,依旧能够内心明媚,步履稳健,勇往直前。
作者 | 克娜,以笔绘心,见字如面,希望能将感动传递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