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写作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天赋、灵感、运笔如飞、文思泉涌……但实际上,自己写起来的时候,还是抓耳挠腮也憋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偏多。这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大部分人们是不用学习专业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的,但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逃不掉写总结、写会议记录、简历等等。不夸张的说,能把这些东西写好的人并不多,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职员磨砺两三年到小经理都不一定能完成蜕变,如果能有一本书来给职场小白们讲讲这些时候该怎么办有多好呀,这样刚入职的起跑线就能更前了。
我最近看了《完全写作指南》,开始是被slogan“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吸引了。作为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小白,每天有写不完的会议记录,明明花了很多心思,还是被领导diss,郁闷之极翻翻这本书,把里面的方法试着运用,工作也有了一点起色。
《指南》作者劳拉布朗总结了写作的六大步骤:明确目标、确定读者、用头脑风暴总结中心思想、组织内容、写初稿以及修改。和语文老师不同的是,他将这六个步骤画在圆盘里,建议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转动转盘,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步骤。
对呀,是谁规定写作之前一定要做一大堆步骤呢?确实,仪式感很重要,但是转瞬即逝的灵感更珍贵。
近年很流行时间管理,励志的朋友们很喜欢一句话,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我曾一度也非常信服这句话,认为这样才能获取进步。所以明知道自己不是晨型人,强迫自己早起,结果要么是起不来一天都在愧疚,要么是起来了早起毁一天,瞌睡不停影响工作效率。
这么长时间我终于领悟:放着擅长的不做,死磕不擅长的,为什么要这么跟自己过不去?“跳出舒适区”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做的是“扩大舒适区”。这样才能快乐地做好事情。
写作也是一样,虽然想要写出好文章有这些必须遵循的步骤,但是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可以找到让自己舒服节奏更重要。这样不会让写作变成一件让人感觉痛苦、想要逃离的事。
比方说,我之前非常讨厌写会议报道,因为内容都是有关人工智能,意味着要写冗长的录音逐字稿。
了解写作转盘之后,我思考了一下我之前的写作步骤:会议录音→整理录音→通读录音→找出重点→撰写稿件。通常写一份需要三四个小时,比会议时间还长,不用说,日常被diss手脚慢。
根据转盘和《完全写作指南》第七章对会议纪要的讲解,我修正拆分了一下写会议报道的几个步骤:
目的:报道会议基本信息,传达会议重点。
读者:参会人用来补充回忆、未参会的人用来了解情况。
头脑风暴&组织内容:因为是记录会议,不需要我个人的情感观点,头脑风暴集中于文章脉络和思路中即可,也就类似于组织内容了。
这里涉及到整理会议录音的问题,在了解到会议目的和读者之后,我可以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就随手记下重点,培养自己分辨出对于读者有价值信息的能力。用这份会议笔记就可以完成内容组织。当然,因为内容比较偏术语化,我还是会录音以防万一。
打初稿:根据组织脉络和会议笔记一鼓作气写初稿。
修改:不仅是自己修改,我也会主动拿着稿子问参加会议的同事,听听他们的建议。
总结一下,步骤变为:参加会议写重点笔记→头脑风暴组织内容打框架→初稿→修改。省去整理录音的时间,写一篇稿快了不少。
比较开心的是,经过几个月的锻炼,我已经可以写快速好科技报道了。回想之前,也是用心写的,但是没有章法,甚至自己还乱发表意见。可见自古深情留不住,还是指南留人心,学习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新人还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