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没有按照我们内心的希望去行事而感觉到不爽与愤怒。
我身边有一些做阅读推广者的朋友,每当他们提及现在社会的阅读现状时,就十分气愤,说现在学校都太不像话了,老师也太不像话了。现在的老师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谈论着阅读的重要性,自己却从来不看书,这不是一个很可笑么?然后他就一直在跟我吐槽着这些不阅读的老师,一直讲学校老师想学生读书不是应该自己做好表率,好好读书么。这样真是太差劲了。
我能理解他的不爽和愤怒源自于哪里,因为我自己也常会有这样的不爽。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职场培训的内幕,比如一些自己的时间其实都没管理的很好的人却在给人进行时间管理的培训,自己公司内部都没有协作的很好的人在给人进行团建培训,没有做过一线销售的人在进行着销售方面的培训,还有很多很多....
在我一早的认知当中,我一直贯彻的是“不是应该必须要自己做好了,才能去教导别人吗?”所以我就会不经意的骂一句垃圾。但其实在这些被我骂垃圾的培训课程或者刚刚那个阅读推广者谈论的不看书的老师中,其实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培训效果。
后面我才知道,有时候自己做好了跟将这个方法传授给别人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自己做得不好不妨碍我们去教导别人做好。
我所认为的“必须”,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认知障。
其实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型的“必须”认知障,我们常因对方没有按我们的“必须”或“应该”做而产生情绪,然后开始觉得不爽,而这个“必须”有可能仅仅是“扫一个地”、“倒一个垃圾”、“打个招呼”、“语气温和”等等小事,严重的你甚至可能莫名其妙的开始发起了脾气。
但这种情绪来的莫名奇妙,对方根本不认为他做错了什么,事实上他确实也没有做错什么,仅仅是没有按你认为的“必须”去做而已。
我们常因自己的这种情绪而感到困扰,但少有认真去思考在这情绪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在《麦肯基精英的思考习惯》里,提到了一个观点——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一种必须型思考模式,认为某事就必须怎么怎么样,当事情没有得到预期结果的时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恐慌、焦躁甚至暴躁,以至于做出不恰当地反应。
必须型思考模型,它给我们建立的是一种认知障,它跟“我喜欢这个,所以你也得喜欢”的霸道逻辑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我们这种“必须”的来源,往往都不是那么的有道理和有根据,仅仅是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具体表现罢了。
在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东西是必须的呢?连吃饭都不是,还有更多吃别的选择。何况是我们认为的“必须”就这样做的事情。其实你的“必须”,很多时候是在否认他人。
努力去保持一种:“允许事物有的多种可能性”,对事情与各类人保持更开放的心态,保持对自己“必须型思考”的警惕,能看到的世界会更广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