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认知台阶:你不是在讲,你是在帮助他听
演讲能力越强,就越可能成为成功的领袖。为什么?因为影响力时成为领袖的必要条件,而演讲,是实现影响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演讲时首先要意识到演讲的主体是谁。演讲的主体不是演讲者“你”,而是听众“他”。你要深谙“他”的“听讲逻辑”,而不是“你”的“演讲逻辑”。这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如果不对,什么都不对。
听众得到一个知识,接受一个观点,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按照“听讲逻辑”而不是“演讲逻辑”一步步设计演讲,引导听众到达你指引的方向,叫做铺设“认知台阶”。
怎么做?根据听众的“听讲逻辑”,一步步给他们铺设“认知台阶”
第一、按照人的思考线索,而不是知识的树状结构来演讲
大部分人的思维是线性,而不是树状的,更不是网状的。线性思维有几种,比如“问题-原因-方案”、“现象-原理-应用”。
第二、无法否认的事实+无可辩解的逻辑
铺设台阶,是个大学问。每一步台阶都是坚实的(无可否认的事实),台阶与台阶之间,必须相连(无可辩驳的逻辑)。
第三、用幽默感,让认知的路上满是风景
幽默感是认知路上的风景,是听懂一个知识点、接受某个观点后,奖励的欢乐。
02画面感:用画面感,增加语言的带宽
画面感,就是通过语言构造布景,让听众用眼睛来听演讲的能力。画面感,可以极大地增加语言的带宽,把复杂的情绪,编码在简单的文字中,传递给听众。
听众从一场演讲中获得的信息,通常只有7%来自语言,38%来自于语调与声音,而其余55%则来自于肢体语言,来自于他们眼睛看到的画面。你想表达一辆880万的宾利贵,你说很贵很贵,不如说“一个农民,从商纣王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不吃不喝一直感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段5秒中的短片,就让很多人在脑海里呈现,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具体到细节。
画面感来自于具体的、甚至细节的布景。有道具,尤其是越具体越好、越细节的道具,越有画面感。
比如你想说“我希望黑人和白人获得平等”,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佐治亚的红山,是关键的细节道具。
第二、善于用类比
把一个抽象的东西,用具象的东西做类比,把一个不熟悉的东西,用一个熟悉的东西做类比,很容易产生“画面感”。类比的关键是善用“相当于”这个连词。
比如你想说《5商》有10万学员这个抽象数字,你应该拿一个具象东西做对比,比如钱。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假如每期《5商》帮你节省1小时瞎琢磨的时间,你每小时的使劲按成本是100远,那10万学院,一年260期,相当于帮助大家节省了价值26亿人民币的国民总时间”
第三、点睛用排比
排比句,可以给画面感增加冲击力。一个演讲中,在关键时刻使用2-3此排比,可以给大家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排比也不能多用,否则听众会觉得口味太重。
03开场和结尾:精彩绝伦的开场,和余音绕梁的结尾
一个精彩绝伦的开场,可以帮你的演讲拿到预判分;一个余音绕梁的结尾,可以帮你的演讲拿到附加分。有了预判分和附加分,及格估计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善用提问
提问,制作悬念,是开场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第二、幽默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到北大演讲时是这么开场的:
“我最害怕四种人,一种是根本不来听演讲的,一种是听了一半去上厕所的,一种是去了厕所永远不回来的,一种是听演讲不鼓掌的”
大家哄堂大笑,满堂鼓掌。
单纯的幽默不能激发对后面内容的好奇心,但是可以有效聚拢注意力。
第三、关联
关联,与听众身边最具体的事关联。关联,会让听众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从而获得注意力。
第四、开门见山
结尾呢?
我们可以学马云,用金句结尾,比如:“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04如何精准的提问
精准的提问,是建立在层层递进的七个问题抽屉上的,被听者逻辑主导的,C2B式反向沟通,用以大幅度提升沟通效率。
这七个问题分别是:
1、继续/中止性问题
这个抽屉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问,我们是否需要讨论这个问题?
2、澄清性问题
“XX是指什么?你是指-还是指-?时间、地点、多久一次、什么比例、什么范围?举个例子?”
这个抽屉里的问题都是在问:你的意思是什么?
3、假设性问题
前提假设是什么?你把什么当成必然的了?这是否存在?是不是唯一的?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抽屉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问:你的前提假设事什么?
4、质疑性问题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哪里听说的?此人可信度如何?是否有数据支撑?书是否可靠?有哪些可选项?在什么范围内选?谁来做”
这个抽屉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问: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
5、缘由性问题
“什么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根本原因事什么?怎样起作用的?这是事情的起因还是仅仅只是个相关的因素?”
这个抽屉里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
6、影响性问题
“结果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所以呢?短期效应?中期长期?最坏的情形?”
这个抽屉里的问题都是在问:那会带来什么影响?
7、行动性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合作?与谁配合?什么时间完成?是不是就意味着解决了根源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有支援?”
这个抽屉里的问题,都是再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05快乐痛苦四原则:好消息和坏消息该先讲哪个?
沟通,是一门有关心理的学问。基于“损失厌恶”和“近因效应”这些“个体沟通心理”,一个有趣的沟通策略:“快乐痛苦四原则”,这个四原则是以下四点:
第一、多个好消息要分开发布
第二、多个坏消息要一起发布
第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分别发布
第四、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一起发布
06写作心法: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专栏文章?
写专栏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巨匠,而是为了准确传递信息,并获得最大的接受度。
写作有太多的门派,我在这儿和你分享的是刘润老师的“五商派”心法。
一、价值感
把专栏文章分为三类:WHAT,WHY,HOW。最难的是HOW,死磕自己,提供最难的HOW价值,让读者带着HOW离开。
二、结构感
一个不克制自己表达欲的人,写不好专栏。因为写作的内核是关注对方怎么看,而不是自己怎么写。五商派的写作结构如下:
第一步,场景导入。我几乎不会用刘备、奥巴马开场,因为离你太远,我会这么开场:最近工作越来越吃力,想退却,但孩子在读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你的衣服已经很便宜了,可客户就是说贵不肯买。发生在你最身边的事,最容易有“代入感”,这就是“场景导入”,为了请求你给我30秒,继续读下去。
第二步,打破认知。在这个场景下,应该怎么办?这么办吗?不对;那么办吗?也不对。都不对,都不对。这就是“打破认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哦?那到底怎样才是对的呢?你可能会慷慨地再赐我2分钟:小刘,你说说看。
第三步,核心逻辑。终于要讲核心逻辑了,但是,不能光讲道理,读者不爱听。要用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大案例,带出逻辑。我会开始讲二战的时候,盟军和德军的故事,最后提炼:这就是“幸存者偏见”。这2分钟,一定要寓教于乐,伺候读者,让你龙颜大悦:太享受了,而且太对了。朕再给你2分钟,你接着说。
第四步,举一反三。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WHY,和WHAT讲完了,下面就是最难,但是最有用的HOW了。我应该如何避免幸存者偏见呢?一二三;我应该如何利用幸存者偏见呢?一二三。读者,这时候就可以带着巨大的价值离开了 …… 但是,还没完。
第五步,回顾总结。你听了5分钟,太辛苦了,我再用30秒,帮您回顾总结一下要点吧?请恩准。然后,我努力把所有关键点,用一两句话说清楚,重新强化概念,提炼金句,帮助你把概念,存在你大脑中最合适的地方。
三、对象感
写作相对于演讲,损失了现场感。为了还原现场感、传递情绪,写作者有个重要的心法,对象感。你想想自己不是在对着电脑,而是在与每个具体的“你”,面对面交谈。
可以用“你”而不是“大家”而营造对象感,适当的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会让“你”觉得在跟你交谈,而不是对着镜子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