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心理学家多莉·楚弗认为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没有偏见,我们从父母、朋友、电视及大街上观察到的各种事情,都会在脑海里形成各种成见和联想,这些偏见就会让我们做出一些微妙和来自潜意识的行动。
一天中午我和班长在办公室聊天,话题讨论到了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性格,然后讲到了我们办公室的一个同事。一个工作上相当给力的同事,但用班长的话来说在情商上是比普通人差了几个档次。
班长举了几个例子,一是有次该同事买了柚子,好心给办公室的同事分吃,最后分到我这里时我以早上我的胃太凉婉拒了,她说“你不要算了,我就拿给XX了”,当时XX同事脸色就变了,非常不爽,感觉是我不要才拿给她的。我这种神经大条的人是没有什么感觉,但班长已提醒确实有这么一回事,明明是好心,却因语言不当适得其反。
还有一次班长组织班里几个人去聚餐,讨论好吃什么以后,其中有一个人说有事不参加了,该同事就说那我们就改天约吧。这件事让班长心里很不高兴,在组织者没有发言的情况下,私自决定更改聚餐时间,对组织者和其他参与者都是非常不尊重的。
第三就是该同事喜欢插话,在别人正在表达时,她常常是根本就没理解到对方的意思,迫不及待的要插入自己的意见,很多时候和别人的话风马牛不相及。插话这个事情我倒是有感触,有一次在开增值税票税率变更培训会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来得及描述,她马上就接着说下去,当时也让我有不好的感觉,好像我当天也写在了我的文章里。
前面说了同事几个缺点,铺垫了这么久,其实并不是想批判她,在工作上她的确是一把好手,工作效率高,而且会主动思考一些问题,我是非常喜欢她的。但是她本身存在的问题可能也早就深埋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平时不去触碰它,选择忽略,但一旦被别人提及,让这些问题显现出来,我的偏见也随之而来。体现在前两天中午的聚餐上,途中我准备点一份新品种的菜试吃时,她马上说她可能吃过的,不好吃,让我先把锅里的剩菜吃完。这让我对她的不喜之情马上攀升,第一,可能吃过不代表真的吃过,第二,锅里的剩菜是我不喜欢的,第三,在座的都是那顿饭的主人,不需要为谁节约一个菜的钱。
但我意识到自己情绪上出现问题的时间也很快,就在几秒之内,我想我肯定是受到班长的话的影响,有意无意的戴上了有色眼镜在看她,一旦她对号入座,我的偏见马上就会显现出来。这种偏见肯定会造成我对她的行为有所改变,可能会给她带来不好的体验。
这些潜意识很可能让我们对事物的分析偏失,不够客观。所以只有培养自己的成长思维,不被那些固定思维所限。扩大自己的视野,多用上帝视角多方位观察问题,克服偏见,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