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在爱情中,谁爱得更多,谁就是情感中的弱势方,那个投入较少的更强势。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笔者就见过不少恰恰相反的情况。
爱得少的一方,为什么反倒是情感中的弱势呢?看看下面两个案例,你便会豁然明了。
读者案例:
小红(化名)和男友恋爱一年,当初是男友百般追求才得到了小红的认可。前两个月热恋期,小红觉得很幸福,男友的爱像滔滔江水奔涌而来,没把她甜死。可好景不长,小红慢慢觉得男友不像以前那么在乎她了。
小红当初接受男友,就是因为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和体贴,她喜欢被男友捧在手心的感觉。如今既然已经享受不到她想要的东西了,小红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多么爱男友,或许自己爱上的是被人宠爱的感觉吧。
于是,小红屡次提出分手,可男友每次都说是小红想得太多,说自己很爱小红的,只是工作忙一时没顾上,以后会注意的。小红就一次次地相信,一次次的谅解。可每次只要一和好,男友很快就又变得冷淡。
就这样,小红被冷淡,感受不到爱情的甜蜜,不甘忍受痛苦,就提分手,然后被男友以各种理由“驳回”,然后小红再次相信,可结果是不断重复同样的痛苦。
而小红自己又有没有努力改善这段令自己不满意的关系呢?
没有,她除了想放弃,便只会抱怨男友变了,完全把自己置身受害者的位置,似乎自己就是个木偶,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哪怕很想和男友约会,小红也很少主动邀约,觉得自己主动是件没面子的事。想当初男友那么死气摆列地求自己出来,现在凭什么要我主动啊!
我的解读:
小红在这段感情中,虽然是投入较少的一方,但明显是被动的一方,可以说是被男友牵着鼻子走,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小红是迷失了自己。
当明确地意识到一段感情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之后,不要毫不作为,这一点小红做到了,她屡次提出分手,想结束这个令自己不满意的关系,这本没什么错,毕竟及早结束,及时止损,才有机会遇到新的更合适的爱人。
小红的问题出在:每次提出分手之后,她潜意识里似乎要等待对方同意,如果对方不说同意,好像这段关系就没法结束似的。这就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让对方成为主宰者。
一段关系的持续,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都同意,才能走下去。
但一段关系的结束,则无需两人都同意,只要有一方不想继续,就可以、也迟早会分开,除非两人出于其它考虑,而安于一段名存实亡的关系。
既然小红的男友不肯分手,行,那他就需要做出努力和改变,向小红满意的方向靠近,如果小红对他的努力表示满意,这段感情就得以继续。
男友的努力改变,应该是小红妥协的前提条件。
而事实是,小红的男友完全没想要改变自己,也没有任何努力的迹象,只是嘴上说不同意。
一段关系里谁都不是总裁。他不同意就不能分手了?就算是领了证的合法夫妻,一方想离婚都能离得了,何况只是男女朋友。
小红没有想想男友为什么会变?这种变,是正常规律?还是谁的问题?如果不是正常规律,会不会自己也有问题呢?是不是自己在退步?要不要提升一下自己的魅力?
小红明明心里想见面,又不愿主动表达,非要等着男友邀约,如果没能如愿,心里必然产生情绪。再见面的时候,少不了给男友摆臭脸。
男友变冷淡,小红真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过了最开始的激情和神秘期,谁还愿意面对一张臭脸呢?
虽然,小红是爱得少的一方,但奇怪的思维模式,把她变成感情中的被动方,把关系发展进程和走向的决定权,拱手交给男友。
小红的行为模式,看似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实际却在违背自己的内心。造成的结果就是:一切在以男方的内心意愿为准,小红的意志在这段关系中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以上的真实案例,足以让大家读懂一个问题:爱情里,谁是真正被牵着鼻子走的人?谁是真正的主动方?谁又是被动方?
其实,一段感情,不存在绝对的主动方和被动方,更不应被某一方主宰,而是应该在真诚表达自己的基础之上,互相理解、妥协、扶持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