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诵”、“午读”、“暮省”是我们新教育人十分熟悉的一些行动,这是新教育人引导孩子们每日成长的重要形式。
作为语文人,引领孩子们“晨诵”与“午读”还算便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并没有落下这些行动。
重视“暮省”源于近年学习教练式对话,我会定时或者不定时地组织孩子们做“自我觉察”——我是谁?我来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孩子们在觉察中认真反思自我,寻找自我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然而,作为师者,我却几乎忽视了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自我觉察。
今天,有幸拜读了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中的“我们的暮省应该反思什么”,让我备受感动,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条,看似熟悉,又值得反思,也感受到一些愧疚。特以记之,以便跟着魏老师做暮省。
暮省的主要反思内容,是事件。就是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生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举个例子,今天,或这一周,我们的作业提交情况不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提交。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反思就是一种系统性的检查,看看哪个环节出现漏洞了。因为许多环节都可能出现漏洞,例如:
1.作业布置过程是不是出问题了,以至于有些同学没有获得作业信息?
2.作业是不是太多了?
3.作业是不是缺乏选择性?
4.我这一学科的作业是不是与其他学科的作业冲突了,导致了总量的不正常增加?
5.作业是不是太难了?
6.是不是因为不喜欢这门学科或这个章节,有些同学不想交作业?
7. 是不是因为觉得这门学科不重要,有些同学觉得没必要在这门课上花时间?
8.是不是因为我的课上得不好,有些同学不喜欢这门课,讨厌这门课的作业。
9.是不是因为我的要求不严格,有些同学觉得交不变作业无所谓?
10.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批阅作业,或者批阅得不仔细,有些同学觉得还不如不交?
11.是不是因为习惯不好,或时间安排不当,导致有些同学无意中很费了时间?
12. 是不是因为作业习惯不好,导致在有些题目上消耗过多的时间?
13.是不是做作业时,缺乏紧张感,导致缺乏作业效率?
这么多问题,实际上仍然可以放在一个思考框架里——
1.作业内容正确吗? (难度、数量、与其他作业的协调)
2.作业信息传递方式正确吗? (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送达,并被理解)
3.作业有反馈吗? (收集、批阅、反馈)
4.针对不交作业的情况有调研和应对吗? (分类分情况解决,将态度问题与能力问题区分对待)
这里交代的只是思考方法,实际上作业问题往往被几个关键因素决定:
1.学科存在感(学科地位及教师权威)及作业价值;
2.学生的学习动机(内部);
3.教师反馈(外部)。
好的老师一定内外兼修, 通过外部约束,逐渐达成内在的自觉,这就是胡萝卜(价值吸引)加大棒(外部纪律)的原则。
跟学生一起,排查问题,将作业问题当作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找出具体的症结,然后讨论解决方案,这就是暮省。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学习,得到了发展。
要避免假暮省,例如:
公开地批评指责学生,无论是针对个体、全体,还是不点名地批评。或者打情感牌,让学生感觉辜负了老师。
这种暮省,违背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要深刻领会干国祥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对灵魂无限爱护,对错误零度宽容。”我们经常是反过来的,无形中在指责人,贬低人,收买人,贿赂人。同时,在错误面前,无法做到坚持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把这二者协调起来:只要是爱护人,就牺牲了原则,替孩子辩护或打掩护,为讨孩子喜欢而违反原则;只安是坚持原则,又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以原则之名,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以及孩子的不服气。
当然,暮省除了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进行反思外,还可能包括甘他内容
1.讲述榜样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或身边的故事),借以激励学生。2.对一段时间以来的班级生活进行总结提升。
3.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启发。
4.对一些核心概念 、重点规则进行分析讲解。
魏老师提出的这一系列“和学生一起”的暮省,看似我们都很熟悉,但又有几人能做得到?或者在“省”的过程中又有几人能从为师的角度来做反思呢?
感恩魏老师的详细解读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