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没点情绪问题都不好意思聊天。
我们经常听到的观点是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
比如焦虑、抑郁、恐惧这些情绪可以引导发生理疾病,
因此人们谈情绪色变,怎么能说情绪有益身体健康呢?
情绪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情绪......
当物质极大的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挑战,
想要更好的环境,更有品质的生活,体现更多的自我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追求或者欲望才是情绪的根源。
1
假如我们生活在原始社会,天天要面对生存的压力,比如没食物会饿死,恶劣天气会让人无法生存,还有来自不远处狮子老虎的危胁,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它们的晚餐。所以那个时代的人能活下来“经验”是很关键的因素,也正是这个因素,让年长的人倍受尊重。因为,老人因为活得久生存经验丰富,就会被年轻人敬仰。所以,当一个人活在希望之中的时候,活着对社会(原始社会叫部落)而言很有价值,对自己而言很有尊言。
再回到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知识信息互联互通之后,“经验”这个被年长者引以为傲的因素,越来越不重要了,因为经验是基于过去的,过去对现代面言是陈旧的,毫无价值。所以活得越老,对社会的价值反而越小,甚至是成为了社会的负担。因此,年纪大的人怎么维持社会存在感,掌握内心世界的平衡,就成了中老年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老年大学报名踊跃。
2
一个原始社会的老人对话一个现代社会的老人
内容是这样的:
——原始人:我活到60岁,已经是部落最年长的人,子孙们常常来向我请教各种生活常识,还问我关于捕猎工具的制作方法,他们每次来都拿一些果子和肉来交换我的经验,我每天都很忙,我感觉自己很有价值。
——现代人:我活了70岁,在我们小区里很多我这把年纪人的,整天没什么事,打打牌,聊聊新闻,一天天的没什么劲。
就因为活在现代,中老年人对存在感的需求是精神层面的头号需求,因为他们想在知识与认知层面进一步的接近年轻人,能保持与年轻人聊天的资本,所以他们学着刷抖音、发朋友圈、当网红......以此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3
与时俱进的中老年人为什么能把掌控内心世界平衡的情绪,迅速梳理清楚,就是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去PK感性。当中老年人开始发现自己“基于过去所获取的经验已经不能给自己带来社会价值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焦虑的有抵触情绪的,甚至有人认为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任何人面对新事物,新环境都会心生恐惧,进而开启自我保护机制,接着才是寻找解决方法。情绪一直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介于“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没有用了”和“我要寻找新的方法维护社会存在感”。情绪是理性的基石,情绪的底层是一种要么战斗要么逃跑的选择。
逃跑嘛,就简单了,
守着老经验、老思想、老观念继续维持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战斗嘛,就是面对现实,
继续学习新知识,继续为社会、为家庭、为个人创造价值。
写到这里,才是今天话题的核心内容:情绪对身心健康的贡献,是由于焦虑或者恐慌的情绪让我们重新认知自己和这个社会的关系,进而想要改变自己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这个改变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根源。
情绪是理性的垫脚石
如果没有情绪的话,所谓理性根本不存在。
我们人类通过理性来判断对与错/利与弊。
「举个例子」
你脑子一热要考研(这是情绪),接着你需要经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去决定要考什么专业?制定什么样的学习计划(这是理性)。
「事实是」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情,不如玩手机打游戏来的轻松......
等到考试临近了,你因为没有复习好心里没底,就开始焦虑了,因为焦虑所以促使你抓紧最后的时间熬夜复习拼命做习题,所以,是因为焦虑情绪驱动了你必须抓紧学习来学习的理性判断。
因此,我们说理性的前置大多是情绪引发的,情绪成为了理性的基石。
情绪可以建立认同感
人天生具有自我认同,导致了我们第一时间是没有认同别人的意识的,或者说情绪是没有同理心的,没有愧疚感等等这些觉知的。那么我们常说的负面情绪从哪儿来?
感知(输入)|思考(加工)|行动(输出)
「举个例子」
疫情过后,我想买房子了。(这是输入感知——要买房)
房价很高买不起怎么办?(这是思考和信息加工——盘算我的经济能力)
买?/不买?(这是输出了结果也就是行动)
「过程分析」
感知,因为疫情捕捉到过多的信息,我比较敏感。
思考,调动了资源来处理前面捕捉到的信号,如果我的资源不足,不能处理感知来的信号,我就焦虑了。
行动,行动力够用,能帮我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否则我会通过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或者恐吓对方(或者自己逃跑)
如果我买了房子,就是满足了我的感知需求。
如果没买,就是没满足,我因为脱离了“买”的行动,承认自己的失败,开始情绪低落......再后来,会转入另一种情绪当中,开始止损。
我们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情绪因感知而起,
因为情绪是自由的,想要掌握内心世界的平衡
必然进行理性和感性的较量,而这种PK受益的是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