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落霞街906号。
这是与你共同读书的第6天。
“当人们开始争吵时,地狱便敞开欢迎之门。”——克里斯多福.孟
先来看一个作者书中的案例吧。
约翰和玛莉同居已经超过一年了,两人住在一间舒适的单房公寓里。本来一切都很好,但最近约翰愈来愈无法忍受玛莉总是把浴室弄得一团糟。一开始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来提醒她。虽然他们在其他事上大都能互相体贴,但玛莉总是忘记在使用浴室后收拾干净。有一天事情终于爆发了。那天早上约翰一踏进乱成一团的浴室,就立刻转身冲进厨房,而玛莉正在那儿准备早餐。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约翰:老天啊,玛莉,我到底要跟你说多少次,用完浴室之后要收拾干净!
玛莉:对不起,我本来是要收拾的,但你急着进去洗澡,所以我就忘了。
约翰:把牙膏盖上,化妆品收进柜子要花多少时间?
玛莉:我已经说对不起了嘛,约翰,我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啊。
约翰:那你可以早五分钟起床啊,我是说,只要该死的五分钟就……
玛莉:我能起得来就不错了,你昨晚可是把那该死的音响开到最大声,一直吵到三点!
约翰:少来了,我才没有吵到三点,而且你根本是想转移话题!
玛莉:我才没有!
约翰:就是有!
玛莉:约翰,你总是希望每件事都照你的方式。我也住在这里,你知道吗?有时候你真自私!
约翰:把东西丢得到处都是的人可不是我哦。你简直把浴室变成了要命的障碍赛跑道!
玛莉:你说得太夸张了!
约翰:我才没有!
玛莉:就是有!
约翰:没有!
玛莉:有!
现在约翰和玛莉要怎么解决这件事呢?
旁观者可能觉得很容易,只要两个人稍微妥协一下就皆大欢喜了。
但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妥协也有两面:其一,妥协并不能完全满足任何一方,因为两个人都觉得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其二,更严重的是,问题真正的原因没有得到处理。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就算约翰把音响关小声一点,或玛莉把浴室收拾好,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真正的起因。事实是,约翰和玛莉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们自己想的那样。
想要了解真正的原因,我们就得看看约翰和玛莉有些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玛莉是在严格的家教下长大的,她的双亲命令小孩子必须“隐形”。如果爸爸发现玩具没有收好,就会把它丢进垃圾桶,而且没收她所有的玩具,一个月都不准她玩。如果她不把衣服收好,就会被妈妈处罚。如果她没有把牙膏盖好,父亲和母亲都会生气地唠叨她。不断得到这样的回应后,玛莉开始深信,她在父母眼中不过是个麻烦,最好是眼不见为净。很快玛莉就相信,父母希望她死掉,或至少当隐形人。 于是,在一年亲密的同居生活之后,不知不觉地,玛莉又再次感受到小时候被要求做隐形人的痛苦——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个负担。现在约翰又对她传达相同的信息,让她忆起伤心往事。提到盖牙膏的事就像是揭开她的旧伤疤。约翰批评她的某项生活习惯也许会伤她的心,但如果她小时候不曾有过这样惨痛的经验,或她没有把父母的反应诠释为否认她的重要性,那么约翰的批评也就不会对她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她的伤痛,其实大多是旧有的。
那约翰的童年又如何呢?他小时候经常觉得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忽视他的存在。一家人吃晚餐聊天的时候,他说的话好像都没有人听见。当家人讨论要去哪里度假的时候,他的意见没有人理睬。还有两次,他的生日都没有人记得。在心理治疗时,他曾说有一次他盲肠破裂,哭闹了好久,父母才发现事态严重,将他送医,当时他已经快死了。在约翰记忆中,不论是发脾气、耍赖,甚至生重病,他再怎么努力想引起人注意,家人总是嫌他烦,要不就是根本不理不睬。 现在,和玛莉在一起,约翰再一次感觉到,他想要什么,别人根本就不在乎。他一再对玛莉说他希望浴室干净整齐,但玛莉还是不收拾好,这就等于说他想要什么并不重要,换句话说,他这个人也不重要。有他这个人和没他这个人也没什么两样。玛莉的脏乱使得约翰心中的防洪坝决堤,幼时的伤痛便倾泻而出。
当他们相遇而恋爱时,约翰和玛莉都以为自己早就把过去抛诸脑后,但那天早上,两人都觉得自己再一次为了表达自身的重要性而受到伤害。他们都很痛苦,却不肯面对真正的问题,而只是选择一味地争吵。这种行为模式实在太普遍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是亲密关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事情一直都是如此,以后也不会改变。 事情的真相是,约翰和玛莉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许多夫妻也是如此,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力斗争,也不愿面对争吵背后的痛苦。
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也许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消失,而我们又再次得到平静。但这样的平静,代价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深怕与他们亲近会造成更多痛苦。
看到这里,如果你已婚或有同居的伴侣,上面的案例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日常。
如何理解和破解这种窘境呢?
“过去的事虽然已被我们抛在身后,却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克里斯多福.孟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知道约翰和玛丽会争吵是由于童年伤痛的在此浮现。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理解我们的伴侣。伴侣的愤怒不是因我而来,而是来自内心的伤痛,我现在的任务是帮助伴侣疗愈童年的伤痛,而不是与伴侣争吵不休。
以理解和帮助伴侣作为出发点,你就和你的伴侣站在一起了,这样争吵就无法发展下去了。
同时你也要思考你的愤怒的来源是什么,努力去追忆在什么时候遭遇过类似的情绪,开诚布公的把你童年伤痛分享出来。一方面让伴侣理解你的难处,另一方面,勇敢的面对过去的伤痛,这样才能让我们彻底治愈伤痛,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这样的相互疗愈中,我们会获得成长,我们和伴侣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手了,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上面的案例中也提到,妥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是把现有的问题搁置了,问题随时会再回来,而在问题回来之前,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给我们造成痛苦和伤害。
立场既然要放下,就做得彻底一点,不要期望两个人能够各退一步——这种期望不会带你进入“海阔天空”,反而可能雪上加霜。原因是:期望对方也退一步,意味着仍然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方的行动上,认为对方对自己的快乐有责任。也就是说,潜意识里仍然希望对方为自己付出。只有完全放下自己的立场,才能化解冲突。
如果在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双方快乐之中做选择你会怎么选呢?
我相信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快乐。
放下立场会让人意识到,其实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都快乐。
我们从小就常听人说,人际关系就是“给予与获得”,但我的理论则是“给予与接受”。我不想从伴侣身上“获得”什么东西——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像个贼一样,我情愿“接受”伴侣自愿给我的东西。
心态很重要,在亲密关系中不要做一个欲求不满的你。放下期待,收获的将全部是惊喜。
在我妻子一心忙工作,我带娃的那段时间里,当初期的不满和愤恨被化解之后,我常常自嘲:我可以在已婚、单亲爸爸、单身三种状态中自由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