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语于隅
因为局里的安排,今天参加了新一轮的“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走村串寨,深入农户家中,与贫困户促膝而谈、沟通交流,这是一段难得而可贵的经历。
第一户人家,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男人外出务工,女人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唯一的孩子——这是个“瓷娃娃”。和别的贫困户不同,进门的时候,这个女人正和邻居们谈笑风生,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看到我们这些公务员进门,热情的招呼,端茶倒水,动作显得麻利、干脆,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始终面带笑容。
第二户人家,祖孙三代都蛰居在一栋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房子里面,院子的面积绝不超过一百个平方,可收拾得紧凑、干净,依然食住分离、人畜分离,有花有草,养鸡养鹅,我们七个人进去,加上家里的八个人,丝毫不觉得拥挤狭窄。我也到过很多有钱人家,庭院宽阔,装修豪华,可是一切蒙尘,散乱不堪,让人没有站脚的地方,喝水的玻璃杯花里胡哨的粘着些莫名的东西。
第三户人家,致贫原因是缺乏劳动力。三个儿子,不走正道,因为吸毒、贩毒和杀人,都进去了,老两口相依为命。年前,老汉去世,只有老太太自己一个人。一进门,最吸引眼球的是几畦青葱可爱的菜蔬,泥土被锄得和面粉一般匀细,整块地里没有一丝杂草,地头地脑,种了一圈各色的月季花,如同一堵堵花墙。坐下来,环顾整个院子,哪怕旮旯角落里,都没有积尘,带给人清新爽利的惬意。
转了十七户人家,都是同样的贫穷,然而却各有不同:有的人家,即使暂时困难、即使没有帮扶,很快也就会富裕起来,他们自尊自爱,他们有志气;有的人家,即使再强有力的帮扶措施,也无益于改变这贫穷的状况,他们早就放弃了生活、放弃了自己,不会变好,只会变得更坏,越来越坏。
我从贫穷中走来,知道贫穷的滋味。
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每一次的学费,都得靠借,即使这样,父母也坚决拒绝减免返补,他们说自己有能力供养我。
那个时候,家徒四壁,连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都没有,鸡鸭鱼肉、水果糕点这些东西,即使是过年过节,也很少能够见到,我觉得自己的家,应该是全世界最贫最穷的家了吧。
终于,我毕业了,有了工作,家里一点点改变,跟上了大多数人的脚步,过上了好日子。
这些人家,和十几二十年前的我家,何其相似!
我相信,其中的大部分人家,终将会和我家一样赶上来,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我也相信,那小部分的人家,永远也不能赶上来了,他们离我们会越来越远。
我愿意尽心尽力去帮助我的挂钩户,但是,我只是一个普通职工,无权无钱无资源,或许我也仅仅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自掏腰包给他们送送温暖和慰问了吧。
人生的痛苦很多,但是在今天,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一种悲伤和悲哀。
我的挂钩户,或许你们不懂,但是我想用这两句话来和你们一起共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愿你们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