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整理房间时,无意中翻到了年初制定的2018年计划清单:
∴练字,每天一张
∴学一点儿理财
∴读100本书
∴带父母、孩子去旅游
∴学一门乐器
∴每天听两节TED
看到这份清单,一股悔疚之心油然而生。因为,清单上的任何一个目标都没有实现。有的坚持了一个月,有的坚持了一周,还有的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现在,8月份已经过去了,距离2018年结束却只剩三分之一的时间了。
时间,仿佛就在一睁眼一闭眼间滑走,留下的是满心的愧疚、自责和失落。
年初,制定计划雄心万丈、信心满满,刚开始还晒晒朋友圈,在别人的赞美声中继续努力。久而久之,无人响应,无人反馈,就慢慢懈怠了,从“天天”变为“偶尔”,再从“偶尔”变为“销声匿迹”,乃至最后根本不想看到这些计划,因为它们是那么刺眼,就像一张张嘴巴,在提示你:“这些目标你还都有干呢!”
其实,更多的还是难以面对自己的内心,越看越愧疚,越看越自责,最后索性假装看不见了,能欺骗自己一会儿是一会儿。
反思一下,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源于我们的惰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懒”!
懒得练了、懒得写了、懒得读了、懒得动了……。所有的计划,所有的行动,都在“懒”中屈服,从而烟消云散。
02
前段时间,我的表弟全,让我替他找份工作,并抱怨说没有合适的工作,整天待在家里很无聊。话里话间,充满着不满、怨气。而实际情况却是,通过朋友关系给他介绍了好几份工作,但每份工作都干不长,长则一年半载,短则几周几天。后来,还是朋友私下说,主要是因为他太懒了,经常旷工,找不到人。再好的老板,也受不了这样的员工。
老板可以允许你不聪明,但不能容忍你的懒惰。不聪明可以用勤奋,用工作经验来弥补,而懒惰,说明这个人根本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
表弟的懒惰,也加剧了家庭矛盾。他没有工作,只能在家做“家庭妇男”,但就是家庭妇男也没有做好,不干家务,不做饭,只知道在家睡大觉、看电视、抱怨人生。所以,和妻子两个人经常吵架,甚至走到要离婚的边缘。
因为懒,所以无聊;因为无聊,所以颓废;因为颓废,所以抱怨。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精气神就慢慢垮掉了,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大多数人就在这样的懒散中,求安稳、求舒适,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儿,不让别人进来,也不去关注别人,最终就这么庸碌无为的过完这一生。
我始终相信,这个社会是一个无比公正的社会,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当你无聊到一遍遍地刷新朋友圈,大声抱怨命运不公时,其他人却正在埋头奋斗,或者学习一项新技能,开辟第二职业;或者自学专业课程,为提升工作能力充电。一年两年看不出来,三年五年之后,就只剩下艳羡的份儿了。
03
美学大师使朱光潜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通过自己作诗填词的亲身经历,感悟到: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的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所谓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就是能够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克服各种私欲的享受,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人,都是有惰性的,都渴望舒适、安逸。抵抗力最低的路径,最能迎合人的惰性。而人只有抵抗住安逸、惰性的侵蚀,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去征服它,才能获得想要的成功。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
知乎大V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写道:“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障碍”。
万事开头难,正是因为懒惰,让我们有诸多借口停留在舒适区,不敢突破。实际上,所有的借口都不是借口,所有的借口都可归结为一个“懒”字。
如果再深入挖掘下去,之所以“懒”,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合理的目标规划,我们之所以没有克服掉“懒”字,主要是因为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切实际。
拿2018年我的计划清单全部搁浅这一事来说,就是因为没有具体的规划,比如说读100本书,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怎样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仅仅是目标而已。
在我看来,目标分为两层,一个长期目标,以年为计量单位;一个短期目标,以月或者周为计量单位。建立一个长期目标,这是我们的愿景,建立一个短期目标,这是我们的激励。通过短期目标的不断反馈,激发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通过长期目标的愿景,让我们不要忘了初心。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写道,当一个人不屈服于它自身的疲惫或者外部环境的压力时,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潜能。对目标的强烈渴望,持续性的勤奋自律,终有一天你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成为心目中想成为的那个人。
要记住,即使你是一个菜鸟,只要不懒惰,总有一天也会成为翱翔天空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