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知道从哪传来消息,同事们听说公司资深客服人员C离职了,办公室顿时掀起八卦浪潮,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C一直都表现出色,为何好好的要离职呢,又据说年龄达普通员工到45岁可以和公司协商买断工龄了。讨论了一段时间,一个同事说,想想50岁还要给客户打电话,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啊!另一个同事答说,50岁还能留在公司也不错了,到时候不知道公司还在不在了......一时间,大家竟然沉默了,热闹的八卦嘎然而止。
我们这一代人,一直以来的观念就是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工作做到退休。以为只要有工作,最好是责任不大,每天朝九晚五,享受所有的法定假期,每月有固定的收入,生活舒适安逸就可以了。曾经工作一度让我们觉得很有安全感,但现不管是年龄的增长还是突发的危机,随时把我们幻想的安全感打得支离破碎。从远看,随着科技越发先进,很多岗位在不断消失。从近看,当前由于疫情很多人不能复工,没有工作,自然没有收入,安全感每况日下。
在《未来的工作》一书中,作者预言未来20年,90%的全职工作岗位在未来会消失,全职员工会变成自由工作者,企业也会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外包公司和合作伙伴机制上;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模式会逐步被颠覆。
这么看来,同事们的八卦也不是空穴来风,等我们50岁的时候,也就是未来十多二十年的时候,估计不可能有机会像现在那在公司里悠闲地聊天了。正像《未来的工作》作者在书中描述,未来的协助模式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磨合和演进,但趋势毕竟代表着未来,未来一定也会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从幻想的安全感中醒来,着手做好准备,而不是等着突然被危机叫醒。要不然到那时候将会猝不及防、不知失措。会有更多人回到残酷的现实,被迫认真评估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是否还有竞争力?那么现在我们该如何着手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呢?
主动转变思维,把与企业的雇佣关系,变换成合作关系。毕竟每个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公司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冗员。如果能用外包替代员工、用机器替代人力,企业肯定会不加思索的采用。因此,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明白一个问题:自己所提供的价值与专业外包公司对比,或者与一个机器对比,有什么显著的增量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价值,那么企业为什么要保留这个岗位?
今后将有越来越多人成为自由职业者,现在的专家和教授都身兼数职,他们在各个公司和平台与别人进行协调工作,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网络的方式发挥到最大。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有这样的思维,不专门隶属于哪个企业,把自己训练成超级员工,像一个U盘一样,插在哪台电脑上都能用。拥有这样的能力,当然也不会就担心哪天被裁员而变得措手不及。
为了测试个人的市场价值,很多职业规划师建议每隔一年去人才市场上面试,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们可以去找行业内最好的企业面试,看看自己的能力距离市场的高标准还差多少?从而以这个标准来设立自己工作能力目标。
工作给不了我们安全感,我们只能以自己的能力打拼去换取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