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净亦
通常,我们面对专业摄影的时候,经常会听人家口中说一些参数和专业术语。比如速度、光圈、感光度(ISO值)、色温等等。听的云里雾里的你,马上觉得对方是“大神”啊。崇拜之感,油然而生,有木有!小白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其实这些参数都是摄影必备,必须要记住的,是拍摄的基础之一。记参数让你成为“专业人士”!
前一天已经记录了光圈、速度快门的使用方法和测试方法。今天,继续学习什么是感光度(即ISO值)和对焦。
三、感光度(ISO值)
感光度,又称为ISO值,是衡量底片对于光的灵敏程度。在胶片时代我们购买胶卷时,包装上都会标示ISO100、ISO200、ISO400这样的字样,此处的ISO数值越大,表示胶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着ISO数值高的胶卷,只需要较弱的光线就能使胶卷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样亮度的光线条件下,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或较高的快门速度,即感光度与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
ISO值的等级主要分三个档:
(1)低感光度
ISO800以下的值为低感光度。在这一段可以获得极为平滑、细腻的照片。简单说,如果是在户外白天光线较好的时候,一般使用的ISO值参数都会低于800。在实际拍摄中,只要条件许可,只要能够把照片拍清楚,基本采取使用低感光度原则。
(2)中感光度
ISO800~6400属于中感光度。在这一段,需要认真考虑这张照片做什么用,要放大到什么程度,中感光度设定降低了手持相机拍摄的难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条件下拍摄的安全系数,使成功率提高。
中感光度区间,使用难度会增加,而且肉眼可见照片中的噪点,除非是在室内灯光十分昏暗进行拍摄,初学摄影的人还是不建议过多使用。
(3)高感光度
ISO6400以上是高感光度。在这一段噪点明显,使用这样的设置,拍摄的题材内容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影像的质量,毕竟有的时候拍摄的条件太差,拍到一张质量稍差的照片,总比根本捕捉不到影像好。所以在日常摄影中基本使用不到。
重点来了!
ISO设置原则:
在晴天或者多云光线条件下的室外,使用ISO100~200;
在阴天或者下雨天的室外,使用ISO200~400;
在户外的傍晚,室内夜晚的灯光下,使用ISO400~800;
太阳下山后或者室内灯光昏暗时,ISO1000以上;
拍摄夜景(比如演唱会、庆典等),ISO1600以上;
在光线较暗条件下,为了弥补光线不足,把ISO设置成原则上的最大值,并且使用大光圈进行拍摄,如果快门数低于手持拍摄最小值,务必使用三脚架、快门线辅助完成拍摄。
光圈、快门速度、iso值的配合
光圈、快门、感光度相配合的口诀:光圈越大越明亮、快门越慢越明亮、感光度越高越明亮。
四、对焦
对焦是使相机能清晰成像的过程,相机有自动对焦和人工手动对焦之分,自动对焦是相机利用红外、超声波、激光等精确测距后自动移动镜片来实现聚焦。手动对焦是人工转动镜头对焦环实现聚焦。合焦是指通过对焦的一系列动作后,最终成功地在感光元件上显像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成功聚焦了,照片清晰了,就是相机找到了焦点。合焦后,一般会有画面或声音提示的。
自动对焦(AF):采取一种类似目测测距的方式实现自动对焦,相机发射一种红外线(或其它射线),根据被摄体的反射确定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调整镜头组合,实现自动对焦。
手动对焦(MF):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一种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
多点对焦: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或者区域对焦功能。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以设定对焦范围,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效果的图片。常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9点,11点对焦等。
手机对焦方式:
激光对焦:对焦速度相对于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来说属于中等,但能保证了成像成功率,且对弱光或纯色环境适应性较强,是属于主动对焦型的对焦方式。
相位对焦: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相位差检测方式是单反数码相机普遍使用的对焦方案,现在也被应用到手机摄像头对焦系统上来。当然这种方式对光线要求很高,不管是手机还是相机的硬件性能要求也很高。属于被动型对焦方式。
反差对焦:镜片通过不断地对当前对焦区域进行摸索,不断伸缩以寻找到对焦点与环境有颜色反差的边缘从而判断到要拍照的对象在哪里。
以上是有关于对焦的基本知识。
接下来,我们重点记录一下
对焦技巧:
(1)自动对焦优先,手动对焦辅助。初学者一般会把对焦完全交给自动对焦。这样时常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对焦不清。现在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手机技术都有了提高,除了中央对焦点之外的自动对焦点其测距精度都得到了提高,于是通过手动选择自动对焦点进行对焦的方法成为了主流。一般都是自动对焦是优先,但是手动调整对焦点作为辅助以提高对焦的准确性也非常常见。
(2)更改ISO值防抖。被摄体抖动作为导致人像摄影失败的重要原因仅次于失焦。虽然防抖功能的出现让手抖动现象大大减少,但拍摄人像时比如类似于眨眼等无意识动作还是无法完全消除。为了将被拍摄者“凝固”在照片中,可以采取适当提高ISO感光度,以获得高速快门。(注:这里提高ISO值多针对于中高端单反相机,这类相机对高感光度的噪点控制较好。比如佳能EOS系列数码单反相机等)
(3)设置连拍,保证精彩画面捕捉。拍摄新闻现场、运动物体或者人像时,许多精彩的瞬间往往转瞬即逝,表情、动作、场景和是否合焦要同时顾及,这个时候就要使用到连拍功能,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单反相机、无反相机或者手机很多都有连拍功能,开启这个功能,将对你拍摄出对焦清晰的照片很有帮助。
名词解释:
自动对焦模式
AF-S(单次伺服自动对焦),即相机自动对焦一次,合焦(对上焦)后就将焦点锁定不再调整焦点;
AF-C(连续伺服自动对焦),即相机不断地对焦而不锁焦点,即使合焦后还会因为对焦点处物体远近的移动调整焦点,一般用于拍摄体育运动员、汽车等不断运动的物体。
AF-A(自动伺服自动对焦),即相机自动跟据对焦点处物体在对焦过程中是否运动判断应用单次或连续对焦。
区域对焦模式
单点AF,就是按照确定的对焦点进行自动对焦,半按快门时锁定对焦,构图完成后,按下快门,这时焦点依然落在先前的对焦点上。这个模式对于拍摄静物、风景还是比较合适的。(注 设置方法:半按快门,对焦点点亮状态,按相机上下左右键选择预置对焦点)选择完成后,在取景框中该对焦点是高亮显示,这样在拍摄时就以此点为对焦点,偏离此对焦点的物体将不被对焦。
动态区域,一般用来拍摄运动中的对象,如跟焦拍摄、拍人物的跳跃动作等。简单的说就是前点优先,比如你先对较远物体对焦后,对焦点突然出现了个较近的物体,这时会自动对近物体对焦(反之就不会再对焦)。
3D跟踪AF,3D跟踪实际上是动态区域AF的一种模式,在尼康高端机器就是动态区域AF里面的一个选项,也用于拍摄运动物体。
自动区域AF,这个模式用于人像或与背景区分较大的主体形象的拍摄,相机可以自动识别对焦主体。
以上名词作为解释,在初学阶段可以作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了解,可“不求甚解”。再之后的学习和拍摄过程中,我们呢还会详细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