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宿命(一)

                      (一)谶语

选取个别事例,不能宣示共性规律。但酸秀者要写点什么,大都要从正典、野史里搜点东西,证明自己的观点,历来如此。

提起宿命,总是想起秦观那句昭示自己归途的谶语:“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这是秦观被贬处州时梦中所作,境界空灵。公元1100年,当少游北归至藤州,于光华亭“笑视之而化”时,躯体已殁,这条轻灵山路或许就是他灵魂归入安息的路途,在人间颠簸沧桑52年的灵魂,终于羽化而登仙。或许那次梦见的,就是他宿命的归途。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比秦观晚一年离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他37岁时,也写下了自己人生归途的谶语:“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1074年,苏轼到常州吊唁钱君倚写下了这首《哀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很难想象,出生于川蜀的苏轼,是怎样的对江南常州魂牵梦绕!“然某缘在东南!”在其坎坷的一生中,不管是顺境,会眷顾着这片土地。1073年大年三十为赈灾到常州,怕打扰百姓不肯下船。“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也不管是在逆境,会依恋着这片土地。1084年苏轼被贬谪到汝州。从黄州赴任途中,向皇帝上一封《乞常州居住表》,希望朝廷能让他在常州居住,没有到汝州就任;更在垂老之际,于海南儋州获赦,复任朝奉郎,北归开封,路经常州,一病不起。一代文豪终于在此停止了呼吸。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