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的工作除了定量的数据分析外,定性的挖掘占到的比重尤其大,一般我们做定性挖掘的方式是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
有次我帮一个新合作的部门做研究,其他部门通过电话连线的形式在同步旁听,在我做了自认为从深访技巧到内容挖掘等都认为很不错的深访之后,有位之前有记者经历的朋友指出希望以后的访谈不要有引导,这点其实我是赞同的,紧接着TA举了个例子:
比如被访者说自己并不唱歌,然后我紧接着夸赞对方声音很好听,应该唱歌好听,应该会唱歌吧,然后对方回应道你要这么说的话,我被逼着的时候也会唱,比如过去一年有去过三次KTV(记者朋友认为我引导对方了,所以可能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有偏差,其实这个地方的夸赞并不是我无意识的,是我有意识进行的,当时感觉对方稍有内向,试图通过夸赞的形式让对方开放一些,并不会因为对方说有时候也会唱,就直接定性对方是喜欢唱歌的人)。
就项目方抛出的这个问题“采访与深度访谈的区别”,我觉得很有意思,有必要着重阐述一下,给第一次接触研究性质的访谈的朋友讲清楚,总的来说,在访谈里是不应该引导的(这是对的奥),但不同于采访的是,在深访的某些场景下,为了确认对方态度,是会用一些手段去测试的~
因为采访是记者常用的方式,记者追求事实,要报道公开发生的事实,所以绝对不能去引导对方说出一些话,被采访者说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而深度访谈其实是为了探测研究对象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并不是既定事实,所以有时候为了探测到被访者的态度,需要不断挑战对方观点或者不断鼓励他的,看看对方坚持的点有没有发生变化。
比如在探讨约炮问题,如果认为对方会不好意思袒露自己的想法,主持人是需要自我暴露的,可以先说自己就经常会约炮等等,各种给对方营造安全感,尽量打消对方的疑虑,帮助他表达真实的想法,这不是骗人奥,是深访技巧~~
深访里的“我”并不是研究者本人,只是为了研究需要去做各种探测,帮助定性被访者。在深访的过程中,研究者是有自己判断的,不会用户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有时候用户自己说的话,跟他的实际行为不一致,我们主要看他的实际行为,blablabla)。
总之,就是深度访谈需要从侧面去交叉验证。强化用户真实行为,行为发生的场景、诱因、问题、方案、习惯等等,虽然跟采访只差一个字,都是说话,但是截然不同毫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