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
1986年的江苏省昆剧院制作的昆曲电影《牡丹亭》,张继青老师饰演杜丽娘。讲述的是官宦人家之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倾心倾情,相爱甚笃。然后梦醒发现原来是一场空,而伤情毁身,相思过度终于魂归他界的片段。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传奇剧本。是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古典戏剧之四首。
杜丽娘的家庭出身是太守家的官家小姐,比之贫民百姓更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
听老先生讲诗经,听得关关雎鸠,却不能体会。豆蔻年华深闺紧闭。丫鬟春香怜惜小姐,带其到后花园踏春解闷,也就是前半部分的“游园”,归来神思疲倦不觉昼眠,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请她作诗,二人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醒来发现是一场春梦。
杜丽娘自此害了相思,汤水不进,药石无医。终于魂归地府。
这场昆曲就截取到杜丽娘死为止。而后父亲升任,柳梦梅也中得状元,二人人鬼仍旧缱绻恩爱,后杜丽娘死而复生终于与柳梦梅做得现世夫妻。这后半段没有选取。
个人觉得这出戏到这里就是最好的了。是全剧精华。
豆蔻年华的杜丽娘心中诸多苦闷,也只得从她问春香一句,花郎可曾扫径?这样的简单的毫无排遣出口的疑问略略感知。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
丽娘举手投足都是一个闺阁少女的温婉与自持。
然而又是一曲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杜丽娘自顾自的唱。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也只是枉然。
那句有名的:春香。不到园中,怎知这春色如许。细想起来如此无奈。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前面大段都是杜丽娘内心独白式的浅吟低唱。辞藻凄美华丽。曲调柔和雅致。非常适合昆曲的表演艺术效果。
而后杜丽娘睡着,梦神将其魂魄牵引至柳梦梅身边。成就一段凄美的梦中欢爱。花神歌舞相伴,一切美正符韶华年。然而醒来却发现是梦。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竟是镜中花水中月。
很多人认为昆曲有阶级性。事实上有极致性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阶级性。幽闺自怜如画美景,很多平民女子并没有那样的闲情雅致。然而这却使得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深闺女子更加能够体现出封建礼教束缚人心的可悲可叹。
16岁的女子和20岁的男子。正是韶华年纪。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连倾心的机会都没有。而梦里,芍药栏前,他们可以牵手,一起观赏湖山春色,表情达意。
这部戏曲电影布景极美。宛然南派山水画。张继青的演唱风格又自成一派,曲调饱满字正腔圆,婉转如莺。
张继青在表演这场戏曲时已年近五旬。声线华美无瑕疵。慵懒纤柔。春香也非常出彩,俏皮与善良兼备。
汤显祖的曲词真是字字珠玑。文学色彩极为浓厚。融合昆曲的表演艺术,真是让人深思怅惘。
明代才女冯小青有词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杜丽娘时时处处都是小心翼翼的,多次给母亲道歉。她明明没有做错什么。让人揪心。像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电影,吃爆米花,双双携手,真是美好自由的时代。
母亲迂腐冷漠,花园冷静,莫去闲游。又责骂春香逗引小姐踏出闺门,说下次再犯家法难容。
在他们看来年轻女子就是只要女红刺绣,再偶尔读写教养女德的不打紧的诗词。看到这里一个母亲形象,气闷不已。自身受制于三教九礼,还是要代代相传,将女儿的快乐和幸福也剥夺。
本剧全剧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是游园前的杜丽娘的心理自述,后面三曲是园中所见所感。
整个剧都在一种深沉的忧闷中进行。那清新淡雅的景色都有些让人悲凉。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哪一种文化,要刻意压制人性,便是不值得称赞和推崇的文化。若要强行地让人的思想归拢至一个领域,强行压住本来自然的灵性,都应该坚决摈弃。
杜丽娘在观景中,寂寥与惆怅都在她那细细柔柔的唱词中了。
个人觉得杜丽娘香消玉殒就已极好。这传世之作,就是美与自由的幻灭。据说汤显祖写到动情之处,也在后花园痛哭。作为一个作者,写出这样的作品,真正值得尊重。
后面的死而复生是汤显祖对杜丽娘的心痛与怜悯,给她一个看似完满的结局,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样的结局千万也不可能有一。一个女子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无力的。残生今夜雨中休。
杜丽娘最后临终之前向母亲拜别那一幕,让人心痛到潸然泪下。母亲,你再站远些,你再站远些。她已病到神思恍惚,然而在香魂散去之前还不忘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摇摇颤颤中声声泪下,深深稽首下拜,而后命归黄泉。让人疼惜之至。
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这是杜丽娘最后的话。
万历28年,汤显祖辞官时年49岁。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一样的女子,想必那个时代很多,而柳梦梅这样的男子,却是难以有的。汤显祖至情至性,最终这样的结局纵然让人难以信服,但总归是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