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在学习中逐渐成为今天的自己的。我们每个人并不都是从同样的起点出发、以同样的方式受到同样的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记忆的反应还有记忆本身,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在诸多关于成瘾的观点和讨论之中,迈雅·萨拉维茨所著的《我们为什么上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剖析了成瘾的含义。在她看来,成瘾是生理的反应或者某种可称之为疾病的现象,而不是道德沦丧的社会越轨行为。对于成瘾的刻板印象,诸如撒谎、行骗、偷窃和成瘾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强化了法律、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偏见。在她看来,成瘾是“一种被奴役或被束缚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不明智的自愿选择”;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具有心理学上的目的,涉及特定的学习路径,并且这一学习会让成瘾行为变成自发的具有强迫性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充分理解并尊重成瘾者,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成瘾者,是戒断瘾癖的核心要素。
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剖析了成瘾的含义,在作者看来,成瘾是生理的反应或者某种可称之为疾病的现象,而不是道德沦丧的社会越轨行为。对于成瘾的刻板印象,诸如撒谎、行骗、偷窃、卖淫和成瘾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强化了法律、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偏见。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且客观地审视关于成瘾的体验以及基于此产生的颠覆性观点。显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成瘾的定义以及围绕成瘾而衍生的各种制度,既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客观定义,也仰仗于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社会观念。
这是一本很妙的书,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传记来读,那种感觉就像在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可以把它当成科普书读,那会是《毒药手帖》中关于"毒品"栏目的延展介绍;你可以把它当成心理学来读,它讲了神经科学、成瘾机制、大脑与学习……
这让我联想想到曾奇峰老师的一些观点:症状不是问题,药片能消除症状,但药片无法消除症状背后的焦虑、压力。要想彻底地消除症状,需要去发现真正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最后才是我们要怎么办。
ps:作者说她能区分药物成瘾和瘾君子的边界在哪里,这让我想到多年前嗜酒如命的自己,我也能区分"爱酒之人"和"酗酒"的界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