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
换做今年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资产啊!”
随着对富爸爸系列丛书进行阅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自身的经验,逐渐明白,答案并非绝对的:有些房产不仅不是资产,还是一种负债,会把你困住,会在每月不断把钱从你口袋掏走,降低你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拿最近处理的一起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来说。女方起诉称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方同他人共同购买了一处商铺,占有一半房产份额。因离婚时未对该房产进行处理,故其诉讼来院,要求男方给予房产份额一半的折价款。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经当事人申请,指定鉴定机构对案涉房屋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该房产价值140万元。双方均陈述,即使这个价格挂在市场上,也不会有人买,换句话说,就是有价无市。值得注意的是,该房产系两年前左右购买,购买价160万元,其中首付款90万元,余款70万元系按揭贷款,现今仍欠银行贷款本息75万余元未还清。
也就是说,这两年来,当事人承受着房价下跌+按月付比银行基准利率上浮至少10%利息的双重压力。加上案涉房产租房市场的不景气,现在这套房子是给哪方哪方都嫌弃。为什么嫌弃呢?因为可预见的未来,它不会把钱带到当事人的口袋,而是会持续不断地把钱从当事人口袋掏走。什么时候才能收获正向现金流?很难说,还贷期间是免谈了,至于贷款结清后,房产租金能否高过银行理财的收益,也是不好判断的。毕竟“一铺富三代”的神话已成过往,在互联网购物的冲击背景下,更常见的是一个又一个商铺的倒下。
无独有偶,本人也在2014年踩了商铺的“坑”,举全家之力贷款买了一处商铺,至今每年背负着数万元利息,平均下来每月工资收入的一半以上都作为利息交给银行了,而收取的租金是远远不够偿还月供。
那既然意识到持有有些房产是负债,能否低价售出以换取现金流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要做好忍痛割肉的准备。你的出售价可能要低于购买价,还可能要承担至少一部分的过户税费,更别提已经支付的银行利息这些沉没成本了。如果不是足够低价,你可能挂在交易网上两年都无人问津,这么难以变现还要考虑“折旧”的房产,真是让人难以称其为资产。
我一同事早在2014年左右意识到商铺的风险,那时候市场上商铺还很叫卖(否则本人家庭也不会购买),但是她已经看到返租型非独立产权商的没落,当时她可以选择高价卖出自己持有的返租型非独立产权商铺,而她却没有这样做,是不愿意把这种劣质“资产”转手给下家,所以宁肯砸在自己手里烂掉。而今,这个商铺正如其所料地没落。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贷款购买商铺会成为个人的重大负债,风险收益比较差,不是我们普通人的优质投资标的。
不知道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