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最常纠结的问题就是,如果在外面,孩子遭遇小伙伴出手打人的事件,到底要不要还手反击。
韩国有一部堪称孩童版“甄嬛传”的影片,《我们的世界》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女主李善的弟弟总喜欢和一个叫然浩的小朋友玩耍,又时常被然浩揍得鼻青脸肿的回来。
身为姐姐,很是心疼,她规劝弟弟不要再和然浩混在一起。
弟弟不以为然,依旧跑去找然浩玩,接着,体无完肤的剧情再次上演。
姐姐实在忍不住了:“你为什么一直和然浩玩啊,他每次都打你、伤害你”
弟弟傻呵呵地:“我也打他了呢,还在他脑门上拍了一下呢!”
“然后呢?”
“他又打我,然后我们就一起玩了啊。”
姐姐很不高兴地:“你怎么能这样呢,你要打回去啊!”
弟弟依旧笑呵呵地:“然浩打我,我打他,然浩再打我,那什么时候玩呢?我就只想玩啊”
弟弟的初衷很简单:我不要打来打去地,我就只想好好玩。
弟弟用原谅和包容化解了一场争斗。
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紧张孩子间的打闹斗殴,尤其喜欢参与其中。
上学期我带的班上有两个很调皮的男生,一次因其中一个拿了另外一个的画作,并占为己有坚决不还给对方,结果打了起来,其中一个被打哭了。
我把先动手打人的孩子批评了一顿,同时安抚被打哭的另一个,接着把这一事件向动手打人的孩子妈妈反应了。
孩子的妈妈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边批评孩子边一个劲地让孩子道歉,孩子低着头嗫喏地说了声“对不起”。
按理这个事情就过去了。
结果第二天一放学,被打孩子的妈妈气势汹汹地冲进教室,劈头盖脸地把先动手的孩子狠狠教训了一顿,俯视着杵在她面前一声不吭的孩子扬言道:“要不是看你道歉了,我是不会放过你的……”
接着又跑去各个部门大肆宣扬这件事。
事实上,第二天两个孩子又没事似的笑着闹着,像往常一样又腻在了一起。
孩童时期的打闹,基本上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一秒还争得脸红脖子粗地,下一秒就又欢快无事地和好如初了。
这是孩子天真的本性,就像影片中李善的弟弟。
孩子的世界跟成人的世界是一样的,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处理方式。
身为家长,可在平常教育中理性客观地加以引导,最好不要盲目掺和其中,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行为,因为大人的参与往往只会让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甚至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古人说的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矛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做父母的在孩子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时,一定要灌输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能用语言解决的绝不动手。
倘若遇到自己不能应对的场面,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想办法缓解、拖延当前的纠纷和冲突。然后再寻求周边可寻求的一切力量帮自己解围,比如向同学和老师求助。
而不是以暴制暴。
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用谈判、讲道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智谋化解矛盾才是上策。
任何的纷争和矛盾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化解的,尤其是未来的很长时间大家还要在同一屋檐下共渡,如果都不好好去解决,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那就再也不能一起好好地玩了。
学校期间,人际关系的好坏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
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及恶化是造成孩子心理重负的重要元凶。它直接导致着孩子各种负面情绪的突变,如厌学、自卑、敏感、自闭等,对学习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一时的利益而影响长远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让孩子学会用柔软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再一起好好地玩。
孩子在友好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