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微博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香港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这部片子记录了在全民精英教育下的气氛里,香港中产父母的挣扎和鸡血。
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再次刷新了我对于教育竞争的认知。
其中有一个二胎妈妈,第一胎的时候对儿子搞了宽松教育,快乐童年,结果等孩子1岁半需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别人的孩子半岁上早教班,而她的孩子什么都不会,面试里惨遭淘汰,输在了起跑线上。
等她怀上二胎的时候,总结了第一个胎的失败教训,决定一定要让二胎赢在子宫里。
怎么赢在子宫呢?据了解,在香港,一些入学名额紧张的高级幼儿园,招生时是按月份先后排序的。
只招收1-4月出生的大月份宝宝,所以许多父母甚至要计算好排卵期,争取在一月份生下宝宝。
其实不止香港,全世界的父母大都是这样。
对生活和未来的焦虑从成年人蔓延到未成年,千千万万的家庭都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全副武装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02
“推娃”不分国界,不分阶层
在上海一所小学的家长群中,戏精家委会的竞选也暴露了父母们“推娃”的残酷。
一位位高知家长,也避免不了陷入孩子的升学焦虑中。
活生生把学校的家委会竞选演变成了父母资源的大比拼。
有的比车比房,家长宣称可以接纳数十名孩子来“轰趴”;
有的比职业,称可以带全班免费参观某博物馆、某动物园等。
除了比资源,还有的拼“圈子”。一位家长竞选时就说“我和xx爸爸都是是博士学历,毕业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
言语之间,强调着自己对于学校建设、班级集体的作用,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来为孩子争光。
家长们不仅自己要攀比,还要干扰小孩子对于交友的选择。
在《没有起跑线》中,家长们说出了兴趣班的鄙视链:
“钢琴、小提琴太普通了,别和他们做朋友。竖琴、高尔夫球、骑马才比较高级……”
从子宫到幼儿园,从小升初到中考再到高考,父母们为了孩子教育一路高歌猛进,每一个淘汰环节都不敢掉链子。
全世界父母共同关注的都是,如何给孩子创造条件上名校?
去年,一位上海5岁男孩幼升小的简历吊打985毕业生,给了众多网友一击。
这份长达15页的简历,从男孩的家庭、性格、经历、爱好、父母的教育观、老师评价以及2018年英语阅读书目等7个方面展现。
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平时还喜欢画画、游泳、下围棋,学了4个月围棋,取得了11级证书。5岁已经会唱百首古诗,英文年阅读量超过500本;5岁就已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了。
网友看完后含泪评论:“这辈子都比不过这个孩子。”
如果你以为只有中国的孩子才这样,那你就错了。育儿的焦虑裹挟着全世界的父母,不分身份和国界。
作家桑桑姐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家长推娃盛况,比起国内的家长们,他们更为疯狂。
从高价学区房到拼名校再到拼全方位素质发展,孩子从一出生,父母就为其规划好了成长路线。每一步都精准计算,保证孩子不会掉入“凡胎”。
她说,在美国,只有底层的孩子才有岁月静好,中产的孩子都在负重前行。
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东区,到上海某校的家委会;从香港的赢在子宫,到哈佛耶鲁名校招生舞弊案。
你会发现,“推娃”从不分国界,不分阶层。
教育的激烈竞争,带来爸妈们全方位的“推娃”和无休止的育儿焦虑。
03
但在这场“推娃”战争中,从孩子到家长,没有谁过得舒服。
纪录片中,这些香港孩子,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是正常的;吃面包的时间被“妈妈”督促学词语;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
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幼儿园放学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终于回到家,发现家里萨克斯风老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待了。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份调查显示有38.3%的香港小学家长表示子女每天游戏时间不足一小时。
19.1%家长更表示子女每天完全没有娱乐时间。
面对疯狂的作业和培训班,孩子们也是胆战心惊,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只知道这是父母的意思。
无可否认,家长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未来的路可以走得顺畅一些。
但家长们这种追逐起跑线的竞争心态,不知不觉已经变了味。
把竞争变成了攀比,把孩子的发展变成了父母主观意愿的堆砌。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能真正做到“爱你如你所是,非如我所想”?
你从不过问“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也极少考虑“这是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
《没有起跑线》纪录片的最后,有位女士一语点破了造成该现状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妈妈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已。
父母们盲目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害怕自己的身份得不到认同,背后其实都是父母内心的自卑。
所以你希望靠砸钱培养小孩,来标榜自己是睿智的父母,是优秀的中产父母。
殊不知背后是高昂的代价,杭州有一位80后父亲,为了“推娃”负债6位数,自己常常吃土,入不敷出,但为了鸡娃,给女儿报两三万的私立幼儿园,附带5个兴趣班,儿子也是什么都要买最好的。
我们不禁反思,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
不可否认金钱的确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小圈层内更精英的教育。帮助孩子遇到的多是家庭背景相似的人,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但,难道父母除了拼命给孩子买学区房,一砸千金进名校,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吗?
并不是的。
比起外在的攀比,“门当户对”的追逐,其实,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塑造更为重要。
04
让孩子赢在子宫上,6个月上早教课程,不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被动式教育只会让孩子的自然性被淹没,成长规律被打乱,犹如拔苗助长。
孩子的童年和起跑线一样从出生就没有了,最终能不能成功不一定,可父母的过度行径却潜移默化将这种不安定的恐惧传递给了孩子。
面对各式“推娃盛况”,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一定的清醒,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别把所有东西不加选择的硬塞给孩子。
学会选择,找到一条适合孩子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方法。
金庸老先生说过“最好的学区房,其实就是家里的书房。”
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父母有多富有,而是父母的心灵有多富有。
父母给予丰富的精神资源,孩子一样可以像高智商富二代一样,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比起揠苗助长,父母陪同孩子发现兴趣、挖掘兴趣、一同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和能力都能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最后。
别让起跑线没有了底线。
有句名言说得好,与别人攀比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种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折磨。
父母要比,孩子还要比,一辈子都要和人去比较,是人生悲剧的源头。
靡音小丸子:不撕逼,不鸡汤,一个走心的原创热爱着,谈八卦,写情感,侃热点,偶尔瞎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