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一篇与家庭教育孩子培养有关的文章,其中一段提醒家长为孩子做选择时,别忽视“机会成本”。
文章大意是,对孩子来说,课余时间,数学应该学,英语应该学,舞蹈绘画编程也应该学,孩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读不读辅导班培训班,读什么班,就存在一个机会成本问题。
作者认为,孩子用读兴趣班的时间用来玩耍,用更多的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可以培养孩子探索能力,锻炼孩子社交能力,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等等。逼孩子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就让孩子失去了各种“能力提升机会”,是家长们忽略了“机会成本”的表现。
读完这篇文章,对机会成本就有了个粗浅的认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鱼必然舍弃熊掌,选熊掌就必须舍弃鱼,熊掌就是选鱼的机会成本,鱼就是选择熊掌的机会成本。
道理似乎是那么个道理,具体到具体问题,又觉得有些似是而非。
以前曾经和刘同志探讨过选择问题。因为选择了她,也就失去了和其他更聪明智慧、更漂亮甜美、更温柔体贴的优秀女同志在一起的机会。这算不算选择刘同志的机会成本,如果算,这个机会成本就太大了。
当时刘同志笑嘻嘻地回答,你说的这种可能也可能存在,但可能性不是太大,或者基本没有,最大的可能,不选择我,你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从刘同志的说法来看,选择她的机会成本也没那么大。
网上搜了个机会成本的案例,感觉更直观一些。
案例说,隔壁老王有套门头房,地段很好,有个商家出价一年10万租他的,他嫌租金有点低,就投入3万元装修了一下开了个店自己经营,一年下来,刨去各种费用,净利润只剩下6万元;第二年老王同志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到年底算账,净利润却成了4万元。
案例最后的结论,老王的实际收益低于机会成本,老王的投资决策是错误的。
案例给出的机会成本概念是,以产品为例,生产一定量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如果把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用于其他用途,可以获取的最大收益。
具体到老王同志,他投资自营门头房这事,一年的机会成本是不低于10万元。之所以不低于10万元,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老王同志有没有更大收益的选择。
从老王同志的案例看,我们做选择,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其实当年我选择刘同志,也不完全没考虑机会成本(当时确实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词),只是没那么多选择。
至于那些家长给孩子选培训班,也未必没考虑机会成本,有些机会成本看不见摸不着。我不赞成给孩子报太多的班,倒不是什么机会成本的问题。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选择有成本,选择很重要。
很多时候,不同人生,源自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