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正是二十三、二十四,适逢小年,家家户户忙个不停。翻翻书,了解到“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家人们选择整年中的这两日清扫屋子,是让自己的环境可以年年整洁,不会太杂乱和肮脏。最适当的日子,是选择在新年之前的6或7日,为迎新送旧作好准备。
其实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做迎新的准备了。书上说,农历的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古人非常注重祭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在商朝时期一年共有春夏秋冬四次大型的祭祀活动,又冬祀处于岁末和年初的交替阶段,所以以冬祀最为盛大,而祭祀活动在那时被称为“腊”,所以冬祀又被称为“腊祭”,腊月由此得名。腊月有很多习俗,大家不妨看一下:
1、腊月初八 就是“喝腊八粥”,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非常多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化为恶鬼来专门吓小孩子,偏偏这些恶鬼就怕被红豆打,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后来腊八这天人们会用红豆煮粥。
2、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这一年来家庭情况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传说古人们为了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乱说话,就准备很多灶糖给灶王爷,用糖黏住他的嘴。
3、腊月二十四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灰尘,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因“尘”和“陈”谐音,所以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当然古代家具造型复杂,用都用柴火烧水煮饭,所以家中灰尘还是比较多的,可想而知家家户户都卖力打扫屋子时的场景有多热闹。
4、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要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当然这个习俗都很少有人知道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门、窗户上贴倒福,也有接福之意。
5、腊月二十六 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日子,在古代过年是一定要吃肉的。即使再穷的人家都要做一点儿红烧肉来吃,因为“肉”寓意“富裕”,表达了认为对来年红红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6、腊月二十七 这一天是专门用来上街置办年货的日子,即使那些在腊月二十六没来得及杀猪羊的家庭,二十七也得在街上买到过年时要用到的肉类、果蔬和其它用品,所以这一天的集市会非常热闹。
7、腊月二十八 这一天古代人就要开始做各种花色样式的糕点、馍饼了,不同于现代人有发酵粉这种神器,古代人只有老老实实的等着面粉自己发酵,所以得等上好几天时间,这天开始制作的发面会在正月初一派上用场!
8、腊月二十九 这是除夕前最忙的一天,这一天除了要确定过年时需要准备的各种衣事祭品外,还需要上坟祭拜祖先。当祭拜完祖先过后,紧张而丰富的除夕节前准备活动就暂时圆满落下帷幕了。
9、大年三十 即为除夕夜,这一天人们要吃“大鱼大肉”的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等。古代关于除夕有这样一个传说,即:年兽在年末时都要出来捣乱,但是人们知道它害怕爆竹,于是家家户户放爆竹来驱赶年兽。
最后,咱们再来背背那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终于迎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