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喜欢坐在大阳台上看书,那里光线好且视野开阔,看书累了,抬眼远眺一下,很是受用。前天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那里看书时,感觉越来越热,越来越热,不经意间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悄悄从北边走到南边的大阳台来了。它们透过明亮的玻璃和防护网在我的阳台上洒下好多道明亮的光柱。
冬天的时候我喜欢坐在南边的大阳台上,早上太阳一出来就照亮这里,随着太阳升得越来越高,这个阳台也就越来越暖和。冬天的时候在大阳台一边晒着后背一边看书,是一种享受。有时候被子不想拿去楼顶晒,我就把被子搭在大阳台上的两个大圈椅上晾晒。家里有三个卧室,其中两个卧室和大阳台在同一方向,冬天可以得日。卧室的飘窗台也是个好晒场,若是北面小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晒不干,我们会把它们拿来这里晾晒。这一切都得益于南来的太阳。
随着冬天过去太阳又渐渐远离南边的大阳台和卧室,它去北边的小阳台和书房所在的卧室了。整个夏天太阳都在那边,我们的餐厅也在那边。餐桌旁边的小冰箱上面养了一株绿萝,夏天到了就长得不好了,毒辣的太阳照过来把花瓶里的水也烤热了,那株绿萝的叶子就不那么绿了,有点儿半死不活的样子。书房里的窗户和窗帘几乎一整个夏天都是关闭的,我若是打开它们,整个书房里的书和其它的一切东西都会被晒坏。所以,这个房间没有人愿意住,它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慢慢的它变成了我家的储藏室。南边的屋子冬暖夏凉,北面的屋子冬冷夏热,所以,我们在屋子里根据太阳的走动做出了自然的选择。
在这个家已经住了将近九年了,这九年间,太阳悄悄从南面走到北面,又从北面走到南面。8月7日那天立秋,虽是立秋但在海南气温并没有变化,还是那么热,让你感觉不到秋的到来。虽然气温没变,但太阳从那天起就悄悄地往南边走了,直到它把阳光重新洒向我家的大阳台。它走了这十几天终于走过来了,现在它还只能照到我阳台的最边缘。但是在后面的日子里,它会从南边的大阳台进来得越来越远,先是到我们的大圈椅上,再走到我们的双人沙发上,再接着就走到我们的电视柜的柜门上,最后走到电视柜上的木制弥勒佛身上。就这样,它就不再往里走了。在冬日,每天早上它就这样走进来,照亮我们,温暖我们,到中午它再慢慢退出去。前天末伏结束,这意味着已经出伏了。虽然现在感觉不到什么,但天气势必会转凉的,因此太阳在天气转凉前就从南边走进家来了。
我完全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观察太阳来规划农事的,他们应该也是如我这样在一天天,一年年中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然地做出了相应的举动。他们在南面的坡地上种粮食,我在南面的阳台上晒背读书。
看到太阳又悄悄走过来的身影,那一刻我心中有一点点的伤感,这一年的时间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同时我又被宁静和温暖填满。“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但在我这有限的生命中,光辉灿烂的太阳从未辜负于我。虽然它总是悄悄地走,但它无非是从南窗走到北窗,从北窗走到南窗。它从未离开过我的家,从未离开过我们。
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太阳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我等平凡人可以共适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