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大道泛——概括:大道的普遍适应性)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主题和前后文关系】
本章是对《道经》前些章的总结,总结共分四章,本章是第一章,主要阐明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作用,阐明社会规则的普遍适应性。
【词语释义】
“大”:抽象的,社会化的;
“大道”,社会发展的规则性;
“泛”,能得到广泛运用,适应性强;
“大道泛”,社会发展规则有很强的适应性,不仅能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作用,也可以作用于自然存在。
“辞”:推辞,排斥;
“不辞”:不会遭到排斥。
“不名有”,亦作“不有”,或作“不居”,不规定自己有权占有。
“衣养”:养育。
“衣养万物”:让万物在社会运行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主 ”:主动;
“不为主”:不主为,不主动干预。指主动承认和运用自然规律。
“常无欲”:时刻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有人认为“常无欲”是衍文,但“常无欲”不正是老子要表达的观点嘛。
“名”:规定;
“小”,具体的;“于小”,从具体的角度;
“可名于小”,可以从具体的角度给出规定性。也就是给万物以具象的规定性。
“大”:普遍性;“可名于大”,可以获得万物的普遍规定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执政者不必有宏大的理想,只要将面前每一件事做好了,就能发挥其对全社会的作用,成就其伟大。
【叙事逻辑】
主体部分讲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则性与自然存在的规定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道思维如何运用名思维所产生的各种概念的问题,其要求是规则性从具体性和抽象性两个方面去主动适应规定性。
最后一句“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结论,是主体部分所阐述的观点在政治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执政者的要求。主体部分的观点与最后一句之间的逻辑有点复杂,将在【深度解读】中阐述。
【白话文】
社会运行规则有很强的适应性呀!左一点右一点都能用得上。世间万物依靠它生长而不会遭到排斥,事情做成了,参与规则运行的人也不会去规定自己有权占有。既能让万物在社会运行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能主动去运用自然规律,参与社会运行的每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才能将万物具象化为具体的规定性。当将所有自然物都归于社会发展的规则性之下,同时还能做到主动去运行自然规律,就可以获得万物的普遍规定性了。由此可见,执政者只要将面前每一件事做好了,就能发挥其对全社会的作用,成就其伟大。
【举例】
[if !supportLists]1、[endif]道思维运用名思维的概念
制定生产计划,不仅要考虑组织生产这种属于社会运行的事情,同时也要考虑设备、原料、产品等等概念,这些概念是关于自然存在的概念,包含有认知和科学技术。
[if !supportLists]2、[endif]可名于小,把握自然存在的具体规定性
上述的设备、原料和产品都是具体的存在,设备有部件、零件和功能等要素,原料有品质、数量等要素,产品有质量、尺寸、数量等要素,这些都是“可名于小”。
[if !supportLists]3、[endif]可名于大,获得普遍规定性
上述的设备价格、原料的供求关系、产品的市场,这些涉及全社会的问题,就是“可名于大”。这些东西计划中可以预先设想,但真实情况怎么样需要在计划付诸实施之后,需要在产品卖出去后才能有定论。
【深度解读】
1、“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等句,所阐述的是社会运行规则在自然界的表现,具体有以下特点:
a、“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具有普遍适应性。社会发展规则可以用在所有的自然物上,所有的自然物都要依靠社会发展规则来展现其价值。社会发展规则的普遍性还表现在其创造的价值为社会共有,不为某一规则所特有。这表明:
b、“可名于小矣”,社会发展规则具有特殊性,通过特殊性将自然物的普遍性具象化为个体化的事物。这符合黑格尔的概念论里,关于事物的普遍性通过其特殊性个体化的理念。
c、“可名于大矣”,社会事物的特殊性蕴含着普遍性。
2、“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社会运行的规则性以特殊性为真理,特殊性蕴含普遍性。例如司法就应该在每一个特殊的案子上做到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才会有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某个案子出现了不公平的情况,这不仅是对被冤枉的当事人的不公平,也是对全社会的不公平,包括司法者自己。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说的是政治上的事情,政治不以特殊性为真理,不具备上述社会必要构件的特征,例如政治上一个案子的公平正义就不能带来全社会的公平正义,鲁迅的《药》说的就是这个情况。从政者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总是希望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鲁迅才写了《药》。可在政治上,一般的人只能关心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事情,至于皇帝叫甚名谁,对于一般人来说除了可以当做饭后谈资就再也没什么了。这就是文中的“可名于小”。一般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化劳动,通过参与社会运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就能做到“万物归焉,”做到“可名于大”,真的没必要像执政者那样,树立一个特定的政治理想,通过自己的施政行为去做到“可名于大”。而且执政者的“可名于大”不是真正的“可名于大”,只有一般人通过“道法自然”的过程做到的“可名于大”,才是真正的“可名于大”。但老子仍然用这句话来要求执政者,所表现的是老子的愿望。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人对政治的期望,毕竟好的政治可以很好地整合社会,可以大大地促进社会发展。